猴子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个让睡不着觉的著名思维实验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18/j5rrmuh.html

都说眼见为实,但是,有时候,眼见并不一定为实。

爱因斯坦就曾说:理论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里。

今天,就跟各位模友玩个游戏:看完以下9个思想实验,你还睡得着吗?

空地上的奶牛

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夫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是否正确?

农夫看没看到黑白花纹,奶牛在不在空地,这是很简单的是否判断。而实际中的问题比这要复杂太多,所以我们经常不能断定依据是否正确,而根据所谓依据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只是在当前的依据下得出当前的结论,但是不保证什么时候依据就会被推翻,到时又会有新的结论产生。。。

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空地上的奶牛”,我们得知世界存在的依据却只是神经传输给大脑的电信号,我们说世界是存在的是否正确呢?也许世界真的存在,但我们却必须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才能感知到世界,我们能说世界存在吗?我们感知到的就是真的世界吗?

其实,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有所延迟的,尽管延迟很小很小,但依然有延迟。这样,我们看到的事物、感受到的事物事实上都是已经过去的事物。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就“黑白相间的形状”(电信号)的物体,而不是真正的“奶牛”(世界),但我们总会说我们看到了“奶牛”(世界)。。。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true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这其实就是盖梯尔问题。盖梯尔问题引起了长期大范围的争论,产生了无数个变种。盖梯尔刚刚提出他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很容易解决——只要对JTB理论进行小的补充完善就会万事大吉。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所有补充完善JTB理论的企图都被进一步变种的盖梯尔问题击溃,以至于有人怀疑真正完善的JTB理论是不是真的存在。
  以下das给出自己的答案。这答案足以迎头痛击一切现有的盖梯尔问题的攻击——我希望,不要被进一步变种的盖梯尔问题击垮。如果本论坛能够提出一个击垮das的盖梯尔式的思想实验的反例,das将无比欣慰。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得到辩护和证明的真信念。这就是原始的JTB。
  Das认为:
  一、  知识是真的信念。
  二、  这信念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础。(S具有充分的理性基础是指:当且仅当P是人类公认的公理,Q是内部一致的有效的逻辑系统,以P为前提,通过Q,可以合理导出S。)
  三、  知识的主体对其理性基础有充分的了解。
  四、  充分的程度与该知识的重要性相当。

薛定谔之猫

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原文:薛定谔在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量子力学的现状》,在论文的第5节,薛定谔描述了那个常被视为恶梦的猫实验:哥本哈根派说,没有测量之前,一个粒子的状态模糊不清,处于各种可能性的混合叠加.比如一个放射性原子,它何时衰变是完全概率性的。只要没有观察,它便处于衰变/不衰变的叠加状态中,只有确实地测量了,它才随机选择一种状态而出现。那么让我们把这个原子放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中让它保持这种叠加状态。现在薛定谔想象了一种结构巧妙的精密装置,每当原子衰变而放出一个中子,它就激发一连串连锁反应,最终结果是打破箱子里的一个毒气瓶,而同时在箱子里的还有一只可怜的猫。事情很明显:如果原子衰变了,那么毒气瓶就被打破,猫就被毒死。要是原子没有衰变,那么猫就好好地活着。
  自然的推论:当它们都被锁在箱子里时,因为我们没有观察,所以那个原子处在衰变/不衰变的叠加状态。因为原子的状态不确定,所以猫的状态也不确定,只有当我们打开箱子察看,事情才最终定论:要么猫四脚朝天躺在箱子里死掉了,要么它活蹦乱跳地“喵呜”直叫。问题是,当我们没有打开箱子之前,这只猫处在什么状态?似乎唯一的可能就是,它和我们的原子一样处在叠加态,这只猫当时陷于一种死/活的混合。一只猫同时又是死的又是活的?它处在不死不活的叠加态?这未免和常识太过冲突,同时在生物学角度来讲也是奇谈怪论。如果打开箱子出来一只活猫,那么要是它能说话,它会不会描述那种死/活叠加的奇异感受?恐怕不太可能。

难怪霍金听到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时说:“

我去拿枪来把猫打死!

爱因斯坦的光线

爱因斯坦的梦想:

爱因斯坦16岁时,就曾幻想:如果我能够以光速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那么,我应该能够看到这道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启发于这里。

其实,关于这个思想实验还有两个比较简单的说法,就是:“假如爱因斯坦以光速飞行,他还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吗?”

或者假如爱因斯坦坐在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中,那在飞船内从尾端发出的光线能否到达飞船头部。

这两种说法可以从爱因斯坦在十年后的结论中得到答案。

对于简化后的第一种说法,根据相对论,即使以光速飞行,一个人也能够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不过,我们是不可能达到光速的。因此,可以改成这样:无论怎样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也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第二种说法的话,假设光是与其它东西不同的,“如果光速关于运动系统(光源)独立,则尽管在以光速运动的系统中,光会充满整个房间……光不管光源速度如何都以光速运动。这个矛盾被解决了。

特修斯之船

对于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每次一块木板或者其他零件坏掉,都要换上新的木板以及零件,这样的话,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艘船所有的部件就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来了: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船,或者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呢?

后来,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对此还做了一个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用描述物体的四因论解决这个问题。构成材料是质料因,物质的设计和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因决定了物体是什么。基于形式因,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船,因为虽然材料变了,但船的形式因没有变。

如果我们用集合论来解释的话,特修斯之船就是一个集合,船上的部件就是它的元素。当更换部件时,集合中的元素发生了变化。

例如原来船上的木板有A、B、C......,它们都是特修斯之船这个集合的元素;假如把木板A换成木板Z,那么特修斯之船这个集合的元素就变为木板Z、B、C.....。

也就是说,当我们更换部件时,特修斯之船的定义改变了。

人体细胞每七年更新一次,那么,七年后,你还是你?

量子力学里头有一个“全同原理”,说的是同类的粒子之间本质上是不可区分的。两个氢原子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你用这个氢原子代替水分子中的那个氢原子,这个水分子的性质没有任何改变。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的身体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而且从我们诞生那一天起,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速度远比我们一般人想象的快的多。科学家用‘示踪元素’参与新陈代谢的实验证明,新陈代谢速度比科学家以前想象的速度也要快的多。今天组成你身体的元素,与昨天有很大不同,与几年以前几乎完全不同。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你还是你,现在的你和几年前的你是同一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全同原理”存在,组成你的身体的元素虽然被替换了一遍,但是同类粒子之间是完全一样的,没有性质的区别。用这个氢原子代替你身体里的那个氢原子,你身体的性质不发生任何改变。

当然,你比几年前长大了一些或者变老了一些,这是由于你身体的结构发生了一点细微的变化——组成你身体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一点改变,而不是由于替换了元素的关系。

我们认定同一性——认定一个事物是不是它本身的依据不是组成这一事物的元素,而是这一事物的内部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事物的时空连续性。

仅仅结构相同,并不表明他们就是同一事物,还必须同时具备时空连续性才行。

我们可以按照一张图纸建造两座大楼,我们假设建筑工人都是绝顶高手,两个大楼的任何一个分子、原子都完全一样,这两座大楼具有一模一样的结构,但他们显然是两个事物。两座大楼同时处于空间的不同位置,它们当然不可能是一个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你的身体同时在两个地方,即使几十年来我一刻不停地盯着你看,也是如此。如果我在两个地方见过你——一次在家里、一次在学校,那肯定不是同时,一定是不同的时间。而且我可以肯定:你一定有一个从家里到学校的连续的运动过程,虽然你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你肯定在一个唯一的地方。

同样道理,仅仅具有时空连续性,结构完全不同也不成:

《我们把一辆汽车砸碎了炼成铁块,用这铁块制成一座金属雕像,虽然它具有时空的连续性,但是它的结构彻底改变了,我们不能说雕像就是原来的汽车。它们不具有同一性。》

以上是错误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汽车的本质是铁,再制成汽车,再炼制成金属雕像,它具有时空的连续性,他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不计算形态转变的损耗,我们可以说金属雕像就是铁,因为他本身的分子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还是可以说金属雕像就是铁,虽然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还是具有同一性。

对于事物的认知还是源于对于第二人的初次理解,我们假设特修斯之船出海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部件都换了一遍,而另外一些人用换下来的船板和部件再组装一艘船,当这两艘同时出现时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呢?而且我们假设“船员”也算是船的“一部分”,那么当再某一时间单位两艘船同时出现时,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呢?

好了,我们有足够的知识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不断更换部件,最后所有的部件都换了一遍。在整个过程中,它显然具有时空连续性,就好像你的身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但丝毫不影响其时空连续性;更换的船板和以前的船板有点区别,但差别不大,功能完全一样,和整个船的复杂性比起来,这点差别可以忽略不计,整个船的结构基本没有改变,即使有一些改变,也像你比几年前变老了一点一样,这点差别完全不影响同一性。因此忒修斯之船还是忒修斯之船,你就是把船板更换一千遍,它还是它自己——这根本不影响同一性。

你用换下来的船板和部件再组装一艘船,结构一样不一样我不管,它和忒修斯之船没有时空连续,因而那是另外一艘船。你叫它什么都行,它不是特修斯之船

缸中之脑

年,希拉里·普特南(HilaryP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这个遐想:

一名邪恶的科学家切下你的大脑,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保证你维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这台计算机可以模拟你日常的一切体验,包括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记忆都可以输入。甚至可以输入代码,让你感觉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很多科幻电影,如《黑客帝国》,就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

事实上,在很久很久以前,笛卡尔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过类似的担忧:一个人所有的经历是否有可能都只是一个“恶毒的魔鬼”所造成的结果。

对于这个问题,笛卡尔认为,所有的思考都是以一个思考者为前提的:即使在怀疑的过程中,你意识到至少需要一个正在怀疑的自我的存在。

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有很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就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了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现在,你是那个控制电车拉杆的人,只要拉一下杆,电车就可以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现在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电车撞死5个人,但如果你选择变道,就会撞死一个人。

那么,你是选择拉杆还是不拉杆呢?

功利主义认为,为追求对最大多数人来说的最大效益,应该牺牲少数人来拯救多数人。因此,很明显是选择拉杆,拯救五个人而只杀死一个人。

然而,康德主义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必要的义务责任上。如果不可以杀人是一种道德义务,那你就不应该拉杆,让那个人被撞死,即使这个行为的后果是撞死另外五个人。而你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应该为另一条轨道上的那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还有,在你身处的这种状况下,你必须有所作为,倘若你什么都不做,就是眼睁睁的看着电车撞死5个人,这也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这个思想实验想要表达的重点就是: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

不过,如果另一条轨道上的那个人是你的亲人的话,你肯定选择不拉杆。

囚徒困境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警察告诉每个人: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

这样,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

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

这个思想实验告诉我们:在没有得到充分信息,和面对自身利益驱使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有利于所有人的正确选择。

这种困境在于,对于所有的囚徒自己来说,坦白比抵赖有利——但事实上最优的选择是全都抵赖。如果两人都抵赖,就是各判一年。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对方的表现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为唯一考量的因素。

整理囚徒困境的基本博弈结构,可更清楚地分析囚徒困境。实验经济学常用这种博弈的一般形式分析各种论题。以下是实现一般形式的其中一例:

有两个参与者和一个庄家。参与者每人有一式两张卡片,各印有“合作”和“背叛”。参与者各把一张卡片文字面朝下,放在庄家面前。文字面朝下排除了参与者知道对方选择的可能性。然后,庄家翻开两个参与者卡片,根据以下规则支付利益:

·一人背叛、一人合作:背叛者得5分(背叛诱惑),合作者0分(受骗支付)。

·二人都合作:各得3分(合作报酬)。

·二人都背叛:各得1分(背叛惩罚)。

简单博弈获得的点数可以得出一些一般化的结论。

若以T(Temptation)=背叛诱惑,R(Reward)=合作报酬,P(Punishment)=背叛惩罚,S(Suckers)=受骗支付,以个人选择得分而言,可得出以下不等式。

TRPS

(解:从获得以上不等式)

若以整体获分而言,将得出以下不等式。

2RT+S或2R2P

(解:2×35+0或2×32x1;合作2人共得6分,比起互相背叛的共得2分及单独背叛的共得5分,显然合作获分比背叛高。合作在团体而言是支配性策略。)

而重复博弈或重复的囚徒困境将会使参与者从注重TRPS转变成注重2RT+S。就是说将使参与者脱离困境。以上理论是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侯世达)创建的。

无限猴子定理

如果无限多的猴子在无限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猴子定律”或者叫“湿猴理论”的出处还是比较清楚的。大多数网站都提到,它出自一本名叫《为未来竞争(CompetingfortheFuture)》的商业书籍。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加里·哈梅尔(GaryHamel),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另一位是普哈拉(C.K.Prahalad),密西根商学院的企业管理教授。他们在书里说,是从“一个朋友”处听来的实验。这个所谓的“实验”是否真实存在我们下文讨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将这个真实性存疑的“实验”写成通俗读本,引入大众文化圈的,正是这本商业管理领域的书籍。而最早将这个书本上的故事转载到互联网上是一家商业网站,他们则对这个故事有明确的定性,称它是一个“寓言”(fable)。

或许是受限于20世纪前网络的不发达,早先这个故事流传得并不广泛。直到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这个故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三年。在传播的过程中,“湿猴理论”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提到它是从哪来的,也忘记了它本是一个商业寓言,而是将其描述得越来越像是真实的科学实验。

在论述这个“实验”之后,各家都有对它的解读:有的教育人们不要扼杀新人的积极性;有的拿这些猴子作为模型讨论企业文化;还有的从中看到了人性的险恶。不过不管细节怎么改变,“实验”的流程、结果都与《为未来竞争》中那个寓言大致是一致的。

其实,不必要出现了两件无限的事物,一只猴子打字无限次已经足够打出任何文章,而无限只猴子则能即时产生所有可能的文章。

也许,你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

不过在现实中,这个定理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的尝试:

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中文房间

一位只会说英语的人在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

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

这样,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所以说,就算计算机技术无比先进,看上去已经能用语言自然与人交流,但是它们仍然无法真正懂得语言本身。从本质上说,计算机永远只是被限定在操作字符上。

这个实验彻底否定了“图灵论证”的可靠性,并且还说明了人工智能所能达到的极限,包括机器学习和潜在的人工智能的可能性,AI最多也只是能做到不懂装懂。

中文房间(Chineseroom,theChineseroomargument)又称作华语房间,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Searle)在年设计的一个思维试验以推翻强人工智能(机能主义)提出的过强主张: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