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真猴子偷蟠桃,背后是受唐僧指使 [复制链接]

1#

■本故事选自宋·佚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今天来扒一扒《西游记》的原型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这部宋代“西游记”内容光怪陆离,是明代《西游记》的雏形,不同的是:

①师徒一共7人取经,猪八戒和沙和尚此时尚未出现,可见少了这二位也不耽误取经;

②唐三藏虽胆小,却怂恿“行者”去偷蟠桃、蹭别人斋宴时,张口便要吃鱼;

③“猴行者”则是白衣秀才模样,一路降妖除魔,却唯独畏惧王母,最终被唐王封了‘大圣’……

遗憾的是:第一章和深沙神的章节,由于原书残损,无法还原。

本故事共字,阅读大约需要30分钟。音频朗读暂略。

01行程遇猴行者(前文残缺)

僧行六人,当日起行。

法师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皆应诺。

行经一国,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向和尚作揖道:

“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

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因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

秀才曰:“和尚前世曾两回去取经,中途皆遭难,此回若去,实置身于万死之中!”

法师云:“你如何得知?”

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

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益甚多!”

当即便改称白衣秀才为“猴行者”。

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

02入大梵天王宫

法师行经汤水之次,问猴行者曰:“汝年几岁?”

行者答曰:“九度见黄河清。”

法师不觉失笑,心中怀疑,于是问道:“汝年尚少,何得妄语?”

行者曰:“我年纪虽小,却历经世代万千——我知晓法师前生曾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法师可知两回之死处?”

法师曰:“不知。”

行者曰:“大概缘于当日佛法未全,道缘未满,以致如此!”

法师曰:“汝若是九度见黄河清,可曾知天上、地府之事?”

行者答曰:“有何不知?”

法师问道:“天上今日有何事?”

行者曰:“今日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在水晶宫设斋。”

法师曰:“借你威光,可否同往赴斋?”

行者让众僧闭目,行者作法,良久,众僧始睁开双眼:僧行七人,都在北方大梵天王宫:

只见香花千座,斋果万种,鼓乐嘹喨,木鱼高挂;五百罗汉,眉垂口伴,皆会于宫中诸佛演法。

偶然一阵凡人气袭来,大梵天王问道:“今日因何有凡人俗气?”

一旁尊者答道:“今日下界大唐国内,有僧玄奘,僧行七人共赴水晶斋,是致有俗人气。”

天王当时与罗汉说道:“此人已三生出世,佛教俱全。”

于是便请下界法师玄奘上水晶座讲经,法师上之不得!

罗汉曰:“凡俗肉身,上之不得。请上沉香座。”法师一上便得。

罗汉问道:“今日谢法师入宫,师善讲经否?”

玄奘曰:“是经便讲得,无经不讲。”

罗汉曰:“会讲《法华经》否?”

玄奘曰:“此是小事。”

此时,五百尊者、大梵王,一千余人,皆集聚听经。

玄奘一气讲毕,如瓶注水,大开玄妙,众皆称赞不可思议!

斋罢辞行,罗汉曰:“师曾两回前往西天取经,为佛法未全,常被深沙神(大概是沙和尚原型)作孽,损害性命。今日幸赴此宫,可近前告知天王,乞示佛法后前去,免得多难!”

法师于是与猴行者,上前问询请法。

只见天王赐予隐形帽一事,金镮锡杖一条,钵盂一只,三件齐全。

领毕,法师告谢,回头问猴行者:“如何下得人间?”

行者曰:“先不说下地。法师且再问天王,前程有魔难处,如何求救?”

法师于是再上前告问,天王说:“有难之处,遥指天宫,大叫一声‘天王’,当有救用!”

法师领会,遂乃拜辞。

猴行者与师同辞五百罗汉、合会真人。

此时,尊者送出法师,皆愿法师取经早回。

03入香山寺

众僧迤逦登程,遇一座山,名曰“香山”,是千手千眼菩萨之地,又是文殊菩萨修行之所。

举头见一寺额:“香山之寺”。

法师与猴行者不免进入寺门歇息,但见门下左右金刚,精神猛烈,气象生狞,古貌楞层,威风凛冽!

法师一见,遍体汗流,寒毛直竖!

猴行者曰:“请我师入寺内巡赏一回。”

于是与行者同入殿内:寺中空无一人,只见古殿巍峨,芳草连绵,清风飒飒。

法师思忖:此中如此寂寞!

猴行者知师意思,乃云:“我师莫惊讶西天之路寂寥,此中别是一天。前去路途,尽是虎狼虵兔之处,逢人不语,万种惊惶。此去所遇人烟,皆是邪法。”

法师闻语,冷笑低头,看遍周遭,相邀便出。

七人接连前行百余里,猴行者曰:“我师前去地名曰‘蛇子国’。”

只见大蛇小蛇,变杂无数,攘乱纷纷!大蛇头高丈六(即一丈六尺,与佛化身同长,“丈六”常借指佛身),小蛇头高八尺,怒眼如灯,张牙如剑,气吐火光!

法师一见,退步惊惶,猴行者安慰道:“我师不用惊惶。国名蛇子,有此众蛇,虽大小差殊,但皆有佛性,逢人不伤,见物不害。”

法师曰:“若然如此,皆赖小师威力。”于是继续前行。

只见大小蛇儿见法师七人到来,皆避路退让,闭目低头,众人过后一无所伤。

又行了四十余里,尽是蛇乡。

猴行者曰:“我师明日又过狮子林及树人国。”

法师曰:“未言别事,且得平安过今日之事!”

七人驻步停息,一时汗流如雨。

04过狮子林、树人国

七人约莫行了十里,猴行者曰:“我师,前去即是狮子林。”

说音未了,便已到狮子林:只见麒麟迅速,狮子峥嵘,摆尾摇头,出林迎接;口衔香花,皆来供养。

法师合掌向前,狮子举头送出,五十余里,尽是麒麟。行至荒野之所,法师回谢狮王迎送。

猴行者曰:“我师,前去即是树人国。”

行到树人国,国中尽是千年枯树,万载石头;松栢如龙,顽石似虎。

又见山中有一村寺,寺中并无僧行:但见林鸡似凤,山犬如龙;门外有两道金桥,桥下尽是金线水!此时又见红日西斜,却无旅店!

猴行者曰:“但请前行,自然不用忧虑。”

又行五六十里,偶遇一小屋,七人遂止宿于此。

次日起来,七人皆嗟叹:“夜来此处甚是蹊跷!”于是令一小行者前去买菜做饭。

小屋主人曰:“此中人会妖法,宜早回来。”

法师由尚未信,小行者去买菜,至午不回。

法师曰:“烦恼我心!小行者出去买菜,一上午尚不见回来,莫是被此中人妖法困住也?”

猴行者曰:“待我前去寻看如何?”

法师曰:“甚好,甚好!”

猴行者一去数里借问,只见有一户人家:鱼舟系树,门挂蓑衣,小行者已被他作法,变作一个驴儿,吊在厅前。

驴儿见猴行者前来,嚎叫异常。

猴行者便问主人:“我小行者买菜,从何去也?”

主人曰:“今早有小行者到此,被我变作驴儿,见在此中。”

猴行者当下发怒,忽见主人家新妇,年方二八,美貌过人,行动轻盈,西施难比!猴行者于是作法,将此新妇化作一束青草,放在驴子口边。

主人惊曰:“我新妇何处去也?”

猴行者曰:“驴子口边青草一束,便是你家新妇!”

主人曰:“原来你也会邪法?我以为无人会使此法。今告我师兄,即刻放还我家新妇!”

猴行者曰:“你且放还我小行者。”

主人含水一口喷出,驴子即刻变回小行者。

猴行者也含水一喷,青草立刻化作新妇。

猴行者曰:“我如今有七人一行,从此经过,不得再妄用妖法!如敢故使妖术,须教你一门斩草除根!”

主人战战兢兢,近前拜谢:“岂敢有违。”

05过长坑大蛇岭处

行至火类坳白虎精之处,前去遇一大坑:四门陡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

法师当下把金镮杖遥指天宫,大叫:“天王救难!”

忽见杖上发出五里毫光,射破长坑,七人须臾便过。

次日进入大蛇岭,只见大蛇如龙,亦毫无伤人之性!

又过火类坳,坳下下望:但见坳上有一具枯骨,长四十余里!

法师问猴行者曰:“山头白色枯骨一具如雪?”

猴行者曰:“此是明皇太子换骨之处。”

法师闻语,合掌顶礼而行。

忽又遇一道野火,火势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

法师遂将钵盂一照,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七人须臾便过此坳。(此处或许是《西游记》火焰山原型)

将行一半,猴行者曰:“我师,可知此岭有白虎精否?此精常作鬼魅妖怪吃人。”

法师曰:“不知。”

良久,只见岭后云愁雾惨,雨细交霏;云雾之中,有一白衣妇人,身挂白罗衣,腰系白罗裙,手把白牡丹一朵,面似白莲,十指如玉。

众僧见此妖姿,遂生疑悟,猴行者曰:“我师不用前去,此人定是妖精。待我向前问他姓字。”

猴行者一见,高声喝道:“汝是何方妖怪,何处精灵?久为妖魅,何不速归洞府?若是妖精,急便隐藏形迹;若是人间闺阁,立便通名道姓!若踌躇不言,杵灭你微尘粉碎!”

白衣妇人见行者语言正恶,徐步向前,微微含笑,问:“师僧一行,往之何处?”

猴行者曰:“不要问我行途,只为东土众生。想汝是火类坳头白虎精?必定是也!”

妇人闻语,张口大叫一声,忽然面皮裂皱,露爪张牙,摆尾摇头,身长丈五(即一丈五尺)!眨眼间,满山尽是白虎!

猴行者将金镮杖变作一个夜叉,头点天,脚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蓝靛青,发似朱砂,口吐百丈火光!

此时,白虎精哮吼上前克敌,却被猴行者战退。

半时,猴行者遂问虎精:“服与不服?!”

虎精曰:“不服!”

猴行者曰:“汝若不服,看你肚中有一个老猕猴!”

虎精闻言,当下依旧不服。

猴行者当下叫一声猕猴,猕猴便在白虎精肚中内应!猴行者于是叫虎精开口,立刻吐出一个猕猴顿在面前,身长丈二,两眼火光。

白虎精又云:“我不服!”

猴行者曰:“汝肚内还有一个!”再令开口,又吐出一个,顿在面前。

白虎精又曰:“不服!”

猴行者曰:“你肚中有千无万个老猕猴,今日吐至来日,今月吐至后月,今年吐至来年,今生吐至来生,也不尽。”

白虎精闻语,心生忿怒!

稍后,腹中猕猴又被猴行者化作一团大石,在肚内渐渐变大!此时又叫虎精吐出,虎精开口吐之不得!只见肚皮裂破,七孔流血!

猴行者喝起夜叉,于是虎精大小,浑门大杀,粉骨尘碎,绝灭踪除。

猴行者收法,僧行歇息一时,欲进前程。

06入九龙池处

行过九龙池,猴行者曰:“我师,此是九条馗头鼍龙,常会作孽,损人性命。我师不用匆慌。”

忽见波澜渺渺,白浪茫茫,千里乌江,万重黑浪;只见馗龙哮吼,火鬣毫光,喊动前来!

猴行者取出隐形帽化作遮天阵,钵盂盛却万里之水,金镮锡杖化作一条铁龙,双边相斗,无日无夜!

猴行者骑定馗龙,要抽背脊筋一条,与法师结条子(即“腰带”)。

九龙最终咸伏,被抽了背脊筋,更被铁棒打八百下。

猴行者告诫道:“从今日去,善眼相看。若如先前,尽皆除灭!”困龙半死,从此隐迹藏形。

猴行者得了背脊筋,结条子与法师系腰。

法师刚系于腰间,立刻行步如飞,跳回有难之处。

盖龙脊筋极有神通,变幻无穷,三藏后返回东土,此条化身飞上天宫!如今僧家所穿,乃是水锦绛也。

07(此章节遇深沙神,内容残缺)

一物否?

答曰:“不识。”

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后所留枯骨,戴得项下。”

和尚曰:“你最无知。此回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

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

深沙又教和尚莫惊,遂放声哮吼。

只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衮衮,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托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

过毕,深沙神合掌相送。

法师曰:“谢汝心力。我回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

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喏连声。

08入鬼子母国处

七人登途又行数十里,人烟寂寂,旅店稀稀。

又过一山:山岭崔嵬,人行不到,鸦鸟不飞,未知此中是何所在。

行至近官道之处,道中更无人行,又行百里之中,全无人烟店舍!

进入到一国,但见一所荒寺,寺内亦无僧行,又见街市数人,问云:“此是何处?”其人不言不语,更无应对。

法师一见如此,惶恐不安。七人遂止宿于此。

次日天晓,虽有钱却无处买米,问人,人又不应。

徘徊间又投一国,入其殿宇,只见三岁孩儿无千无万。

国王甚是信善,一见法师七人,满国焚香,都来恭敬。

王问:“和尚欲往何所?”

法师答曰:“为东土众生,入竺国请取经教。”

国王闻语,合掌虔诚,遂施舍白米一石,珠珍一斗、金钱二千、彩帛二束,以赠路中食用;又设斋供一筵,极是善美。僧行七人,深谢国王恩念,再三感谢。

国王问:“曾识此国否?”

法师答:“不识。”

国王曰:“此去西天不远。”

法师又问:“臣启大王:此中人民如此犟硬,街市往来,叫也不应。又无大人,皆是三岁孩儿。何故孩儿无数,却无父母?”

国王大笑曰:“和尚向西来,岂不听人说有‘鬼子母国’?”

法师闻语,心如半醉,开口曰:“然我七人,只是对鬼说话?”

国王曰:“前程安稳,来日只备茶汤。”法师七人大生惭愧。

(注:鬼母子,婆罗门教中的恶神,专吃人间小孩。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保护孩童的护法神。三藏最后问“只是对鬼说话?”,因此推测:此前路上所遇行人,不言不语,大概都是被鬼母子吃后的冤魂。)

09经过女人国处

僧行前去,沐浴殷勤。店舍稀疏,荒郊止宿,虽有虎狼虫兽,见人全不伤害!

次日又入一国,国中皆无一人,只见荒屋漏落,园篱破碎,继续前行,渐有数人耕田,布种五谷。

法师曰:“此中似有州县,又少人民,且得见三五农夫之面。”

耕夫一见,个个眉开。

七人举步如飞,前遇一溪,洪水茫茫,法师烦恼。

猴行者曰:“但请前行,自有方便。”

行者大叫“天王”一声,溪水断流,洪浪干绝。师行过后,合掌擎拳。此是宿缘,天宫助力!

又行过一荒州,行数十里,憇歇于一村。

法师曰:“前去都无人烟,不知是何处所?”

行者曰:“前去借问,休劳叹息。”

又行了百里之外,见有一国,人烟济楚,买卖密集。

入到国内,见门上有一牌云:“女人之国”。

僧行遂谒见女王,女王问曰:“和尚因何到此国?”

法师答言:“奉唐帝敕命,为东土众生,往西天取经,作大福田。”

女王合掌,遂设斋供,僧行赴斋,都吃不得。

女王曰:“何不吃斋?”

僧行起身唱喏曰:“蒙王赐斋,食中砂多,不通吃食。”

女王曰:“启和尚知悉:此国之中,全无五谷。只是东土佛寺人家,及国内设斋之时出生,尽于地上等处收得,所以砂多。和尚回归东土之日,望垂方便。”(意思是只有东土佛寺及国内设斋时,地上才会长出现成的五谷,因此饭中沙粒甚多)

法师起身,女王遂诏法师一行,入内宫看赏。

僧行入内:见香花满座,七宝层层;两行尽是女人,年方二八,美貌轻盈,星眼柳眉,朱唇榴齿,桃脸蝉发,衣服光鲜,语话柔和,世间无此!

一见僧行入来,满面含笑,低眉促黛,近前相揖:

“起咨和尚:此是女人之国,都无丈夫。今日得睹僧行一来,奉为此中,起造寺院,请师七人,就此住持,且缘举国女人,早起晚来,入寺烧香,闻经听法,种植善根;又且得见丈夫,夙世因缘。不知和尚意下如何?”

法师曰:“我为东土众生,又怎得留在此中住院?”

女王曰:“和尚师兄,岂不闻古人说‘人过一生,不过两世’?便只住此中,为我作个国主,也是甚好一段风流事!”

和尚再三不肯,遂辞行!

两旁女人,泪珠流脸,眉黛愁生,乃相谓言:“此去何时再睹丈夫之面?”

女王遂取夜明珠五颗、白马一匹,赠与和尚前去使用,僧行合掌称谢。

(注:此处删除一首诗歌,其中一句是“要识女王姓名字,便是文殊与普贤”,意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变幻成女人国王,故意试探唐僧师徒一行。很明显:明代《西游记》中的“四圣试禅心”便取材于此。)

10入王母池处

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

猴行者曰:“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

法师曰:“汝曾到否?”

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已二万七千岁,此间不曾来也。”

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果,可偷三五个吃!”

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发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法师曰:“此行者亦是大罗神仙。起初说他九度见黄河清,我当他妄语,如今见他说小年时曾来此处偷桃,乃是真言!”

前去之间,忽见石壁上高芩万丈;又见一石盘,阔四五里地;又有两池,方广数十里,弥弥万丈,鸦鸟不飞。

七人才坐,正歇息之间,举头遥望万丈石壁之中,有数株桃树,森森耸翠,上接青天,枝叶茂浓,下浸池水!

法师曰:“此莫是蟠桃树?”

行者曰:“轻声,莫要高声!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时曾在此作贼,至今犹怕!”

法师曰:“何不去偷一颗?”

猴行者曰:“此桃种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见一花,万年结一子,子万年始熟。若人吃一颗,享年三千岁。”

师曰:“难怪你高寿!”

猴行者曰:“树上今有十余颗,为地神专在此守定,无路可去偷取。”

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说音未了,三颗蟠桃落入池中!

师甚惊惶,问:“此落者是何物?”

答曰:“师不要惊,此时蟠桃正熟,落入水中也。”

师曰:“可去寻取来吃。”

猴行者即将金镮杖向盘石上敲击三下,于是见一个孩儿,面带青色,爪似鹰鹞,开口露牙,从池中出来。

行者问:“汝年几岁?”

孩曰:“三千岁。”

行者曰:“我不用你。”

又敲五下,见一孩儿,面如满月,身挂绣缨。

行者曰:“汝年多少?”

答曰:“五千岁。”

行者曰:“不用你。”

又敲数下,偶然一孩儿出来。

又问曰:“你年多少?”

答曰:“七千岁。”

行者放下金镮杖,叫取孩儿跳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

和尚闻语,见是一婴孩,心惊便走!

行者于手中摩梭数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

后归东土唐朝,行者遂吐出于西川(今四川中西部的部分区域),如今正是此地中生人参也。

11入沉香国处、波罗国、优钵罗国、竺国度海

师行前行,忽见一处,有牌额云:“沉香国”。

只见沉香树木,列占万里,大小数围,老株高侵云汉。

法师曰:“想我唐土,必无此林。”

行到波罗国内,别有一座天宫:

但见美女雍容,人家髣髴;大孩儿闹攘攘,小孩儿衮球嬉嬉狮子共龙吟,佛嵓与虎啸。

此国一片瑞气,景象异常。

行入到优钵罗国,见藤萝绕绕,花萼纷纷,万里之间,皆是花木。

法师遂问猴行者曰:“此是何处?”

答曰:“是优钵罗国。满国瑞气,尽是优钵罗树菩提花。自生此树,根叶自然,无春无夏,无秋无冬,花枝常旺,花色常香,亦无猛风,更无炎日,雪寒不到,不夜长春。”

法师行至竺国度海,行者启曰:“我师不知,来时方昨日,今已过三年,此是西天竺国也,近鸡足山。”

行之三日,见一座城门。门上牌额云“竺国”。

见街市数台,瑞气忩忩,人民马轿,往来纷纷,又见香烟袅袅,花果重重,百物皆新,世间罕有。

又见一寺,寺号“福仙寺”,遂入寺中,参见知客。

其中僧众,五千余人。次谒主事,又参厨头。

寺内香花摇曳,蟠盖纷纭,佛具齐全,七宝间杂。才摇金铃一下,斋馔实时而来!

法师问行者曰:“此斋食,全不识得此味。”

行者曰:“此乃西天佛所供食,百味时新,凡俗之人,岂能识此?”

僧行吃了,顿时四大豁然。

当晚,寺主延请法师,叙问人情。

茶汤周匝,遂问法师:“远奔来此,有何所为?”

法师起曰:“奉唐帝诏敕,因东土众生未有佛教,特奔此国求请大乘。”

时寺僧闻语,冷笑低头道:“我福仙寺中,数千余年,经历万代,佛法未闻。你道求请佛法,法在何处?佛在何方?你是痴人!”

法师问曰:“此中即无佛法,因何有寺有僧?”

僧曰:“此中人周岁教经,法性自通。岂用寻请?”

法师白曰:“此中仙景,最是聪明。佛教方所,望垂旨示!”

答曰:“佛住鸡足山中,此处望见。西上有一座名山,灵异光明,人所不至,乌不能飞。”

法师曰:“如何人不至?”

答曰:“此地离溪千里,过溪至山五百余里。溪水番浪,波澜万重。山顶一门,乃是佛居之所。山下千余里方到石壁,次达此门。除是法师会飞,方能到彼。”

法师见说,犹闷低头,于是问猴行者曰:“此去佛所,山嵓万里,水浪千里,作何计策?”

行者曰:“待我来日再作一计!”

至天晓,猴行者曰:“此中佛法,亦是自然。我师至诚,炉艺多香,地铺坐具,面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

师一依所言,虔心求请。福仙僧众尽来观看。

法师七人,焚香望鸡足山祷告,齐声恸哭。

此日感得唐朝皇帝,一国士民,咸思三藏,人人发哀,天地陡黑,人面不分!一时之间,雷声喊喊,万道毫光,只见耳畔钹声响彻。

良久,渐渐开光,只见坐具上堆一藏经卷!

一寺僧徒,尽皆合掌道:“此和尚果有德行!”

三藏顶礼,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各各俱足,只无《多心经》本。

法师收拾,七人扶持,牵马负载,起程回归告辞。

竺国僧众,合城尽皆送出,祝付法师回程百万,经涉艰难,善为摄养,保护玄文,回到唐朝,作大利益。

相别之次,各各泪流,七人遂辞别登路。

12竺国回程

经十个月,至盘律国,于香林市内留宿。

夜至三更,法师忽梦神人告云:“来日有人将《心经》本相赠,助汝回朝。”

良久,法师惊觉,遂与猴行者云:“方才做梦,甚是异常。”

行者云:“依梦说看经。”

一时间眼润耳热,遥望正面,见祥云霭霭,瑞气盈盈;渐睹云中,有一僧人,年约十五,容貌端严,手执金环杖,袖出《多心经》,谓法师曰:

“授汝《心经》,归朝切须护惜。此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慎勿轻传;薄福众生,故难承受!”

法师顶礼白佛言:“只为东土众生,今幸缘满,何以不传?”

佛在云中再曰:“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号,风波自息。日月不光,如何传度?”

法师再谢:“铭记在心,感戴不忘!”

佛再告言:

“吾是定光佛,今来授汝《心经》。回到唐朝之时,嘱咐唐王,令天下急造寺院,广度僧尼,兴崇佛法。今乃四月,授汝《心经》;七月十五日,法师等七人,届时需返天堂。

”汝记此言,至十五日,早起浴身,告辞唐王;午时采莲船至,亦有金莲花座,五色祥云,十二人玉音童子,香花幡幢,七宝璎珞,未时迎汝等七人归天。天符有限,不得迟迟。汝且谛听,深记心怀!”

法师七人,泣泪拜讫!

定光佛揭起云头,向西而去。僧行七人,密记于心。

13到陜西王长者妻杀儿处

回到河中府(今山西境内,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有一长者姓王,平生乐善好施,年三十一,先丧一妻,后又娶孟氏。

前妻一子,名曰痴那;孟氏又生一子,名曰居那。

长者一日思念考妣之恩,又忆前妻之分,于是广修功果,以荐亡魂。

又与孟氏商议:“我今欲往外国经商,汝且小心为吾看望痴那。此子幼小失母,未有可知,千万一同看惜。”

遂将钱财一分为二,告诫道:

“一分与你母子在家,荣谋生计;一分与我外国经商之用。回来之日,修崇无遮大会(佛教以布施为主的法会,“无遮”意为宽恕一切),广布梁缘,荐拔先亡,作大因果。”

嘱咐妻了,择日而行,妻送出门,长者又再三叮嘱照看痴那,勿要疏忽!

离去半载,逢遇相知人捎得家书一封,系鼓一面,滑石花座,五色绣衣,各类戏具。

孟氏接得书物,拆开看读,信上只云与痴那收取,再三说“看管痴那”,更不问居那一句!

孟氏读了信,便生嗔恨,毁剥封题,打碎戏具,恶从心生:便要害痴那性命!

一日,孟氏与女使春柳说:“我今欲令痴那死,汝有何计?”

春柳答云:“此是小事。家中有一钴,可令痴那入内坐上,将三十斤铁盖盖定,下面烧起猛火烧煮,岂愁不死?”

孟氏答曰:“甚好!”

次日,依言如此,令痴那入内坐,铁盖盖定,三日三夜,猛火煮烧。

第四日,揭开铁盖,见痴那从钴中起身唱喏。(此处情节很像八卦炉中炼火眼金睛)

孟氏曰:“子何故在此?”

痴那曰:“母安我于此。一釜变化莲花座,四伴皆是冷水池;此中坐卧,甚是安稳!”

孟氏与春柳惊惶,相谓曰:“急须作计杀却!恐长者回来,痴那报告。”

春柳曰:“明日可藏铁甲于手,痴那往后园讨樱桃吃,待他开口,铁甲钩断舌根,即便长者归来,也不能说话。”

明日,依此计,领去园中,钩断舌根,血流满地。

次日起来,遂唤一声“痴那”,痴那又能言语。

孟氏遂问曰:“子何故如此?”

痴那曰:“夜半见有一人,称是甘露王如来,手执药器,来与我延接舌根。”

春柳又谓孟氏曰:“外有一库,可令他守库,再将他封锁于库中饿杀掉!”

经一月,孟氏开库,见痴那起身唱喏。

孟氏曰;“前日女使锁库,不知子在此中。子一月日间,哪有饭食可吃?”

痴那曰:“饥渴之时,自有鹿乳从空而来。”

春柳又献计曰:“不久,前江发水,可令痴那登楼看水,推于万丈红波之中;长者回来,只云他自扑向溪中淹死,方免我等之罪。”

孟氏见红水泛涨,一依所言,令痴那上楼望水,被春柳背后一推,痴那落水!

孟氏一见,便云:“此回死了!”

方始下楼,忽见门外有一青衣(家奴)奔来相报:“长者回归!”

长者在路中早听人说——痴那落水去了,行行啼哭,才入了门,举身扑到在地!

后择日即开无遮法会,广设大斋。

三藏法师从王舍城取经路过此地,僧行七人,皆赴长者斋筵。

法师与猴行者全不吃食。

长者问曰:“师等今日既到,何不吃斋?”

法师曰:“今日中酒,心内只忆鱼羹,其他皆不欲食。”

长者闻言,无得功果,岂可不从?便令人寻买。

法师曰:“小鱼不吃,须要一百斤大鱼,方可充食。”

仆人寻到渔父船家,果得大鱼一头,重约百斤,当时扛回家中,告知长者:鱼已买回。

长者遂问法师:“作何修治?”

法师曰:“借刀,我自修事。”

长者取刀度与法师。

法师白于斋众、长者曰:“今日设无遮大斋。缘此一头大鱼,作甚罪过?”

长者曰:“有甚罪过?”

法师曰:“此鱼前日吞却长子痴那,见在肚中不死!”

众人闻语,起身围观:法师将刀一劈,鱼分二段;痴那起来,依前言语。

长者抱儿,惊喜交加,合掌拜谢法师:“今日不得法师到此,父子无相见面!”大众欢喜,长者谢恩。

法师曰:“此鱼归东土,置僧院,却造木鱼,常住斋时,将搥打肚。”

法师七人,离开之后,十日到京。

时当炎暑,明皇遂排大驾,出百里之间迎接!

法师七人,相见谢恩,明皇共车与法师回朝,是时六月末旬也!

此后日日朝中设斋,敕下诸州造寺,奉迎佛法。唐王收得《般若心经》,如获眼精(即“眼球”,形容宝贵),内外道场,香花迎请。

七月七日,法师奏言:“臣启陛下:臣在香林受《心经》时,空中有言,臣僧此月十五日午时为时,至必当归。”

大唐帝闻奏,泪滴龙衣,天符有限,不可迟留。

法师曰:“取经历尽魔难,只为东土众生。所遇深沙神,蒙他恩力,且在还恩寺中加以追拔。”

皇王曰:“法师委付,可塑于七身佛前护殿。”

至七月十四日午时五刻,法师受职。

皇帝宣谢:“三年往西天,取经一藏回归,法师三度受经,封为“三藏法师”!

十五日午时五刻,天宫降下采莲船,定光佛在云中。

法师宣公,不得迟迟,匆卒辞于皇帝,七人上船,望正西乘空上仙去也。

九龙兴雾,十凤来迎,千鹤万祥,光明闪烁。

皇帝别无报答,再欲设大斋一筵,满座散香,咸忆三藏。

皇帝与太子诸官,游四门哭泣,代代留名。

太宗后,猴行者被封为“钢筋铁骨大圣”!

简评:明代《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女儿国、人参果、小儿国、火焰山、沙和尚,甚至金箍棒,以及孙悟空钻女妖肚子、三美戏八戒、四圣试禅心等情节及元素,皆取材于此。为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文字略有改动,诗词部分均已删去,仅保留精彩故事,原版电子书,可后台回复“西游记”三字获取。

古文怪志读一篇古书传奇,为生活加一味调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