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连跳是产业时代绕不过的注脚
一起又一起跳楼事件足以让富士康的“精神世界”崩溃。但如果说富士康这一起起跳楼事件是一个“魔咒”,确实有些玄乎。它不是“魔咒”,但发生悲剧的根源何在,原因至今难以明了。 跳楼事件刚开始时,舆论指责富士康是“血汗工厂”。但把完全归咎于富士康未免有失偏颇,相关调查指出:富士康是标准的代工企业模式,该企业从来不欠薪,加班费完全可以按时发放,员工每年有带薪年假5天,甚至于患病亲属可获慰问金。从这些福利制度中看,富士康并不能简单被定性为“血汗工厂”,或者是被民戏称的“赴死坑”。 即便如此,富士康不可能没有。有心人一定能注意到,每每有年轻人自杀事件的发生,媒体在报道时基本可以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画面。从自杀者留下的只言片语乃至在对自杀者周遭人的采访中,受众大致都可以了解到自杀者简单或复杂的人生故事。然而,在富士康这“九连跳”悲剧中,媒体呈现给受众的只有自杀者的姓名和花一样的年龄,很少再有其他信息出现。他们的人生故事都哪里去了?在富士康梁姓员工跳楼之后,从跳楼者的室友处了解到,他们在一个房间里住了一年多,但平时工作很忙,很少交谈,相互之间并不熟悉。 用“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富士康员工之间的关系,再贴切不过。在富士康今年的第十场励志交流大会上,有一个游戏,如果能说全一个宿舍的舍友名字,则可以拿到奖金,这个游戏遭遇到一些尴尬,迟迟都凑不齐三个人来参与这个游戏。由此可见,如果说硬性的工资福利制度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富士康在软性的精神建设方面对员工一定是有所“摧残”的。 回顾富士康员工“九连跳”系列自杀事件,这些当事人多出生在1986年-1992年间,也即现在的年龄在18岁-24岁之间。不得不说的是,物质的实在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生代工人的需求,他们之所以绝望,那是因为他们头上罩着巨大的玻璃天花板,他们心中隐忍的理想就在玻璃天花板之上,看得见,摸不着。这个玻璃天花板到底是什么,没人能说得清。 富士康发言人刘坤在回应“九连跳”事件时称,“企业只是一个社会生态链条当中的一环,尤其像富士康在深圳有40多万员工,这九名员工的坠楼事件仅属个案,包括婚恋、疾病、家庭背景诸多综合因素,同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 当然,我们不应该把“九连跳”的罪过统统归咎于富士康,但值得警惕的是,当我们把所有问题都“社会化”之后,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泛社会化”也是一种病呢?如果问题都是“社会”的,那么单位和个体是否就无需担当?这个“社会”的“恶”其实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对这个“社会”影响更大的单位,应该比个体承担更多“恶”的。 多少年之后,在回顾中国产业进程以及中国产业工人的精神危机时,富士康这“N连跳”注定是无法绕过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