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神的眼中,最美的人也跟猴子一样那些 [复制链接]

1#

“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是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因为表面上的不和谐,可能孕育着更高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

拉斐尔《雅典学院》湿壁画——年

在上一节中,我们借用拉斐尔的大作《雅典学院》向大家罗列了古希腊哲学界的一些大神,正是他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影响了整个古希腊的艺术家。

我们继续来看看画面左下方围坐在一起、与穹顶同样形成半弧形这组人物群像中的几位大师,他们提出了哪些基于哲学的美学思想?

壹毕达哥拉斯与帕特农神庙

首先要介绍的是这位手握羽毛笔,正在认真写作业的粉红袍子大叔——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前年)。

《雅典学院》中的毕达哥拉斯

他出生于爱琴海萨摩斯岛上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文明给予他不少启发。后来他在意大利南部传经布道,与自己的信徒们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是个有些无政府主义色彩的学术、政治和宗教团体。

“毕达哥拉斯学派”算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本质进行探讨的学派。

毕达哥拉斯本人被认为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发现者,可见他对数学、几何学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实际上,正是毕达哥拉斯将“数”这个概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和弟子们认为:“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

他首先从音乐入手,在研究乐律后发现:不同琴弦的长度、不同的振动频率发出不同的声音,这背后的奥秘便是“数”,由不同的“数”产生出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各种音符,如果遵从了“数”的“和谐”,便是美的;相反,无秩序和不匀称则是丑的。

“数的和谐”便是毕达哥拉斯的美学理论基础,他甚至用“数”的概念对宇宙星际之间的秩序进行抽象解释,认为“数”是万物的生成和组织原则。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当然他们还把数的关系从音乐的范畴,进一步推广应用到雕刻、绘画、建筑等艺术中。他提出“没有一门艺术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是存在于数之中。”从希腊人所留下的建筑、雕塑中,完全能够直观地感受这种基于毕达哥拉斯理论基础的美学思想,这些建筑与雕塑显得对称,并且有合适的比例、具有节奏和韵律之美。

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建筑便是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Parthenon),这座神庙修建于前至前年,也就是在毕达哥拉斯去世后大约半个世纪。这时的雅典刚击败了波斯军队,进入由伯里克利(Pericles)所开创的奴隶制民主政治黄金时期。

帕特农神庙由伊克提努斯(Ictinus)等人设计,有关其建筑风格后文将做介绍。这里先来了解在设计与修建这座宏伟建筑中,当时的人们运用了哪些有关“数”的理念。

这座气宇非凡的建筑位于雅典卫城最高处的山岗上,是整个卫城中最大的一座神庙,其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在基座上一共矗立着46根大理石石柱,除了具有对称与合适的比例外,这些柱子看上去也充满了节奏和韵律,它们的材质虽然为结实的大理石,但因为其中有凹槽,柱身略呈曲线,看上去似乎带有弹性。

帕特农神庙正立面高度符合黄金分割率

神庙东西两面分别有8根柱子,从底部基石到山墙顶部,立面垂直高度为19米。若从正面观察其东、西两侧建筑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31,大约为0.,这个比例非常接近0.的黄金分割点。

不仅如此,考虑到人们欣赏这座建筑物是站立于地面,为了达到更完美的视觉效果,还有多处采用了“视觉矫正”的设计。

若是你站立在神庙跟前,你会采取仰视的视角,整体建筑物会看上去不是规整的矩形,而是两边向上,中间部分向下的圆弧型。为了呈现出视觉上完美的矩形,设计者将整体基石、过梁、檐口等看上去本应该“水平”的直线,都略微地向上弯曲,也就是中间部分比两边略高,此外边角的柱子也设计的比中间的粗,而且略向中央倾斜——通过这些“视觉矫正”的设计,让神庙在观众的视线中,形成完美、对称的形状。

帕特农神庙“视觉矫正”设计示意图

上述这些均体现了毕达哥拉斯有关“数的和谐”的美学思想。

贰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与拉奥孔

第二位出场的大神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前年),他身着紫色的长袍,与这一群人保持一段距离,正坐在台阶上独自思考。

赫拉克利特的活动时期与毕达哥拉斯有部分重叠,他被认为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那句著名的“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便是他阐述自己辩证思想名言之一。

拉斐尔《雅典学院》中的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真正从运动、变化角度看待万物的思想家,他创立了“逻各斯”(logos)这一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万物皆有逻各斯,但它喜欢隐藏”,“逻各斯”就是隐藏在万物背后的运行规律。

虽然在希腊文中“逻各斯”还有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等多重含义,而赫拉克利特将其引入哲学范畴,用其解释万物规律性的哲学问题,以此说明宇宙万物虽然混乱、杂多,但其外表下有一个理性的秩序、必然的规则和本质。

几乎与赫拉克利特同一时期,远在东方的老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也创立了自己的朴素辩证法,而且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类似,提出了万物背后的“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律,也是人生的准则。

在老子看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比如美丑、善恶等都是相互依存,有此才有彼,他们表面上互相对立,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这与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对立统一”观点也有所类似。后者认为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因为其本身的矛盾与对立,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

在对世界本源的探索中,他提出物质性的元素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这一根本最重要的元素是永恒的活火,由火转化为海洋,海洋的一半转化为土,另一半转化为风,火——水——土——风这些元素构成了这个世界。

基于上述这些辩证思想,赫拉克利特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他有关美学的名言是:“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是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这段话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无法成为彼此审美参照。

赫拉克利特接受了毕达哥拉斯等人“美是和谐”的观点,但他认为和谐的原因在于“联合对立物”,事物之间的对立、斗争和变化,从而构成和谐,没有对立便不能产生和谐。

他运用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探讨美的本质,“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因为表面上的不和谐,可能孕育着更高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这种“和谐产生于斗争”美学思想,我们很容易从西方的文艺作品中找到些经典的案例,比如完成于公元前一世纪的雕塑《拉奥孔》(TheLaocoonandhisSons)。

藏于梵蒂冈美术馆的《拉奥孔》群雕

这尊雕塑年在罗马出土,由古希腊罗德岛艺术家阿格桑德罗斯(agesandros)和他的儿子波利多罗斯(polydoros)、阿典诺多罗斯(athanodoros)三人集体创作,群雕高约厘米,现收藏于位于梵蒂冈城的梵蒂冈美术馆。在俄罗斯冬宫、意大利弗洛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等地也有其复制品。

这组群雕讲述的故事取材于荷马史诗,特洛伊的祭司拉奥孔告诫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拖入城中,遭到了希腊保护神雅典娜的报复,她派遣两条海蛇缠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

《拉奥孔》局部

这组作品正展现了这悲惨的一幕,雕塑家将拉奥孔与儿子与巨蛇徒劳的搏斗中。拉奥孔因为痛苦而反抗,其肌肉运动达到了极限。蛇的冷酷、拉奥孔的痛苦、左侧长子的无助、右侧幼子的恐惧,形成一组代表生命与死亡、令人窒息的强烈对比

——这类对比就像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表面上的不和谐”。

但实际上,从整件艺术作品来看,其金字塔型的构图、几个人物间的互相呼应、人体的准确比例、生动的表情,又都是“和谐”的,从而“孕育出更高的和谐。”

德国诗人莱辛评价《拉奥孔》认为其在造型语言方面“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他评价道:“人的痛苦都有三种感觉,即畏惧、恐怖和同情。雕塑能表现这三种感情中的一种已经很不易,而《拉奥孔》却同时包含了这三种感情。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它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在大致介绍了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后,你能够继续找出一些艺术作品,它们符合有关“数的和谐”以及“对立统一”这些美学思想呢?

下一节,我们将继续看看在《雅典学院》中出场的德莫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们提出了哪些观点,并影响了西方的艺术史。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