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译者林小发,花费17年翻译西游记 [复制链接]

1#

「来源:|翻译教学与研究ID:fanyiluntan」

转自:开翻Entertrans

年10月18日,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林小发译《西游记》首发,定价88欧元。初印册,原以为能卖一两年,没想到一售而空,过了短短五个月就准备印第四版。年3月23日,林小发获得了德国“莱比锡书展图书奖”的翻译奖。

林小发,又名林观殊,瑞士人,在中国杭州生活25年,毕业后进行文学翻译、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工作。德文版《西游记》是其十年磨一剑的作品。

年2月下旬,德译本出版约四个月后,译林出版社编辑王蕾将它的开头部分回译为现代汉语,发在微博上。开篇的定场诗,迅速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有一首诗说:太初混沌不分,天地晦暗地混淆在一起;万物模糊,横无际涯,谁都没有见过那时的景象。……”它的原文是“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中国读者的反应让林小发根本没料到,“但现在想想当然也不奇怪”。她翻译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足足花了17年。对她来说,漫长翻译过程中的成长与挫折,恰恰应和了《西游记》的主题——取经。

老子的言语很有说服力

林小发现在定居老家瑞士比尔市,主要从事自由翻译。她在中国居住过25年。年出生的林小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来得很突然。年,中国广西的一个杂技团访问比尔,林小发被介绍册上的中国字迷住,开始自学中文。

那时候她也阅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在西方,《道德经》译本超过种,主要为英语、德语和法语版本。她比较喜欢维克多·冯·施特劳斯的德译本,翻译时间早在年。林小发感觉理解道家思想很顺畅,也乐于接受。相形之下,基督教里的上帝概念等本土思想,她却一直理解困难。回想起来,林小发觉得这可能与西方很早出现的信仰危机有关。上帝概念太形象,结合了教堂的权势,且被打上父权制烙印,很多人难以接受。表达高尚且无法捉摸的神性时,老子的言语倒很有说服力。

年,读过原著和两种德文译本的林小发自己动手翻译《西游记》。在她眼中,那是本独特的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给读者展开两层平行的内容,一是故事的叙事层面,二是隐喻于诗词和回目中有关修行悟道的层面,多以故事人物和情节比喻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动静。”

妖怪们有了德语名字

德国汉学家孔舫之(弗朗兹·库恩,FranzKuhn)译介过大量中国小说,节译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本及《金瓶梅》,还有《今古奇观》《肉蒲团》《儿女英雄传》及茅盾名作《子夜》等,类型极多元。但他没有翻译《西游记》。“他的译法实在太自由了,不仅大量删除,也有很多随意增减的内容,比如一个成语可能会译成成语故事,另一个成语就忽略不译,整体上看歪曲了不少。”林小发说,孔舫之的译著引起很多争议,但德文文笔又令人佩服,甚至创造了一批带有中国情调的德文词汇,“当时许多德文读者印象深刻,心中一直留下一种‘库恩式中国文学’的美感。”

相形之下,林小发的翻译相当严谨。《西游记》人物繁多,同一人物还可能有别名。主角孙悟空,就另有美猴王、齐天大圣和行者等诸多称谓。林小发的处理是:孙悟空音译,其余意译。

“唐僧”怎样译,林小发犹豫好久,先用汉语拼音“Tangseng”,后来改译为“来自中国的高僧”。原文里的“唐”,她翻译成“China”,这样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古代中国。唐三藏的“三藏”,原意是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她先选用汉语拼音,后来发现其他译著通常采用梵文音译Tripitaka,就沿用了这个通译。

神灵和妖精名的译法,需要想象力,像小妖伶俐虫和精细鬼,分别译成“伶俐的小动物(Flinkgetier)”和“精细的小鬼(Feingespenst)”。前者的getier,特指昆虫、蜗牛大小的动物。麒麟山小妖有来有去,译为“又来又去的那个(derkommtundgeht)”。“都是紧贴中文的意思翻译的,也是书里的特色,采用意译方法翻译人名。”

在林小发看来,成语大多不难翻译。“沉鱼落雁”译成德语,比中文长一些,大意是“她太美丽,令鱼儿羞得潜往深处,使大雁惊得自天空坠落”,算极端的例子。

道教竟成了考验之一

人名、习语之外,小说涉及的宗教、历史等诸多领域的专有名词,是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最大困难。了解明代的服饰、武器、礼仪、货币、度量衡、时间单位等,林小发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文字和图片。但读书必不可少。为了解明代的服装发饰及中国古代建筑,她借助厚厚的《汉英官名词典》、徐伦虎的《中国古建筑密码》、王振复的《中华意匠——中国建筑基本门类》和《人居文化》。为研究书中问题,她专门造访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中国财税博物馆等机构。

小说六十四回,拂云叟对唐僧说了句“没底竹篮汲水”。此话源自道教文献《鸣鹤余音》,林小发理解字面意思,但不解其用意。她找到一位杭州佛学院教授请教,教授认为那类似禅宗公案,即用来表达参禅开悟的非逻辑性事例。她还不大明白,又找了中国道教学院的一位专家。道长平静地阅读,随后回应:“噢,这是震卦。”

德国人对佛教和梵文研究得深厚,道教则不然。林小发很长时间都没找到合适的参考资料或专家,翻译道教内容花了很多年。读过许多道教典籍和研究资料后,倒是中国道教学院的那位道长,帮她真正入了门。

“相应的德文词汇,并不需要用古典或带有宗教性质的概念。德语的宗教概念往往带有基督教色彩,反而容易误导读者。”对宗教下过工夫,林小发仍清楚,《西游记》本身是文学作品,译文中的宗教内容不能“过于膨胀”。

小说有五十多页后记,其中18页是详细的神仙列表。林小发还介绍了神仙的世界,《西游记》故事的形成和小说接受史,佛教和道教寓意,数字、卦象、五行、方位等元素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自己对多个版本的考察,以及为何选定《西游证道书》为翻译底本,她也详细地说明了。

花果山的应许之地

“译者要传达的不仅是文字和情节,更要把整个文本背后所蕴藏的异国文化带给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的读者。”她解释,翻译带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古典文学,尤其困难,“这跟我们故意用翻译腔戏仿一些文本不一样,刻意追求滑稽,使用的句式往往雷同。”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被译成“花果山的应许之地,水帘洞的洞中天堂”,前半句是神来之笔,表明那块地方不仅幸福快乐,且源于上天赐福,特地给予猴子们。

林小发不自觉地借用了《圣经》里的常用词。“应许之地”在当代德语中容易被理解为“被称赞的国度”,即幸福美好的国度。她反省说,若改用另一个表示“幸福的地域”的词汇,会更加精确。

回译的《西游记》,有些像《魔戒》作者托尔金的作品《精灵宝钻》。后者一开始,也讲起“天地之初,万物之始”。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有删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