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顶级科学期刊Nature在线发文回顾了新冠肺炎全球流行一年多以来的重要论文。从去年3月到今年4月,13个月的余篇权威论文,标题关键词从“传播”“抗体”“无症状感染”到“变异”“疫苗”,反映了人类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世界疫情的走向。
据“医学界”不完全统计,Nature列举的新冠重要论文中,有篇作者来自美国,35篇来自英国,19篇来自中国,其他则来自德国、荷兰、以色列、南非等各个国家。它们发表在Nature、Cell、Science、Lancet等世界权威期刊上,还有一部分未经同行审批的论文率先发表于bioRxiv、medRxiv等学术平台上,以便迅速刊登,供全世界的学者参考。“是什么阻止了中国疫情”成去年5月新冠重要论文中国是去年3月率先发布新冠重要论文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美国。年3月,中国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明、医院院长刘磊分别带领团队,各自独立证明了新冠重症患者在接受新冠康复者的血液注射后,病情显著改善。其余被Nature列入新冠重要论文的17篇中国学者论文,分别医院、广州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涉及发病阶段与病毒浓度、免疫抗体、抗病毒药物、病毒传播场所与规律等主题。早在去年4月份,北京协和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就已在bioRxiv上发表论文,表明灭活疫苗在猴子身上的有效性,当月该疫苗进入人体安全试验阶段。
主题为“香港如何在没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阻止病毒传播”的研究被Nature视为去年4月份的新冠重要论文之一。去年3月初,香港大学PengWu团队在当地展开调查,发现起作用的措施包括广泛检测、隔离密切接触者、关闭学校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去年4月份的LancetPublicHealth上。然而论文发表3个月后,香港疫情却再次暴发,并出现社区感染,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过百。同年5月发表、主题为“是什么阻止了中国的疫情?”的研究也入选Nature新冠重要论文之列,其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余宏杰团队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放在了一起介绍。而两项研究显示,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解释:学校停课并不能阻止疫情蔓延,但在疫情高峰期,确实可以使每天新增感染人数减少;快速检测感染和隔离感染者是控制中国新冠肺炎病例的最有效措施,但如果没有限制旅行和社会交往,病例的数量也会激增。南安普顿大学团队的研究还表明,如果疫情控制行动推迟三个星期,那么中国感染的人数可能会高出18倍。“抗体”“疫苗”“变异”成三大关键词“医学界”梳理发现,余篇新冠重要论文的标题中,有50篇涉及“免疫”或“抗体”,34篇涉及“疫苗”,25篇涉及“变异”“变体”或“突变”,17篇提及“传播”,还有十余项研究提及“儿童”“老人”“青少年”等主题。去年5月,世界范围内发表的新冠重要论文数量达到顶峰,达24篇,此后每月维持在十数篇。而5月也可以被视作人类认识新冠的一个节点,此前研究多涉及病毒来源、病毒传播的场所、途径和阻止措施等,5月,一批关于合成病毒、抗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开始发表。此外,去年5月还有一篇被Nature总结为主题是“已错失的阻止病毒在美国传播的机会”的重要论文发布,该研究来自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研究表明,去年2月中旬,本有一次可以阻挡病毒在美国大规模传播的机会,但当局并未把握。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传播情况,在去年6月开始成为新冠重要论文的主题之一。去年7月,美国东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在年12月就开始在美国流行。关于新冠病毒变异的重要论文于去年7月开始在美国发布,除了美国,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位于欧洲、南美、非洲、中东地区的英国、巴西、南非、以色列等国家纷纷发布关于新冠病毒变异的论文,这也与病毒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展趋势相符。
至于新冠疫苗主题,去年11月以前,其重要研究多为动物实验,零星发布;11月以后,随着疫苗在一些国家铺开接种,一批研究疫苗阻止疫情发展之效果的重要论文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变异病毒开始对疫苗发起“挑战”。Nature文章显示,今年1月开始,疫苗对变异病毒是否有效的争论开始在学术界出现。一些重要论文表明,疫苗可能对新的病毒变种失去效力;另一些论文则称病毒变体对疫苗效力的影响较小。截至4月30日,Nature总结的最后一篇新冠重要论文依旧是关于疫苗,来自英格兰公共卫生局。研究发现,一剂疫苗可以将传播风险降低近一半。据了解,英国是世界上最接近“群体免疫”的国家之一:英国卫生部5月7日消息表明,该国成年人口的三分之二已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而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今年2月的发言,全球范围内仍存在新冠疫苗不公平分配的问题:超过四分之三的疫苗接种发生在占全球生产总值近60%的10个国家,而拥有25亿人口的近个国家甚至仍未接种一剂新冠疫苗。结合近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疫情的暴发,不难预见,全球范围内,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还将继续“批量发布”。大批重要学术成果背后,是人类依旧长远的疫情抗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