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专访黄孟复时间不多了改革要有危机感要当断则断z2vma1ui
TUhjnbcbe - 2020/7/13 21:38:00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专访黄孟复:时间不多了 改革要有危机感要当断则断


原标题:掌握改革的主动权 专访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 现在是形势所迫,民心所向,而且可以说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要有危机感,要当断则断 本刊翁仕友/文告别了 保八 ,中国经济在2012年步入了中速增长区间,全年预计增长7.5%-8%。越来越多的经济界人士认为,这样的增长速度将常态化。在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看来,7.5%-8%的经济增速挤掉了外需对中国经济拉动的泡沫,更为真实。经济增速下降,让多年呼吁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可能。筚路蓝缕、励精图治数十载,已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势正接近边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黄孟复接受《财经》专访时呼吁揽精英、设平台、聚人气,在反复讨论中寻找中国改革共识,并推动中国改革的总体设计。当下,改革呼声高且议题多,诸如国有企业改革、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等,不一而足。最为迫切的当属政府职能转变。黄孟复认为,这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能不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基本框架能不能落实,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7.5%-8%是最好的速度 《财经》: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数据并不乐观,特别是制造业形势非常严峻。我听到的悲观论调较多,请问你如何看待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黄孟复:中国经济在保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必然要经历一个从高速到中速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迟早要到来,这是我的判断。现在来看,一是国际经济的大趋势迫使我们放缓经济增速;二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开始主动调整,在双重因素作用下,经济减速了。对于经济增速问题,我认为只要GDP增长率能够稳定在7.5%-8%这个范围,就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而且还有利于结构调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掉到7%以下,那就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跌至6.1%,出现中小企业大量裁员倒闭、2000万农民工返乡等问题,财政收入也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GDP增速如果低于7%,中国经济基本面就会出现问题。我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如果我们将GDP增速保持在7.5%-8%,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没有影响,而且还有一个好处 挤掉了外需对中国经济拉动的泡沫。以前中国经济增速在10%左右的时候,外需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们经济的主动权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美欧消费者手里,他们消费,我们就发展,他们不消费,我们就困难。当经济增速在7.5%-8%时,对外需增长的依存度大幅度下降,即使美欧再困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像过去那么大,因为我们掌握了自己发展的主动权。我们的目的是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而7.5%-8%就是调结构和转方式最好的速度。《财经》:为什么说是最好的速度?这似乎和不少做实业的企业人士的看法并不一致。黄孟复:现在企业界都觉得日子难过,政府也因为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民生投入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而觉得日子难过,但是我认为难过才会调整。如果大家日子都好过,企业大把大把地赚钱,政府大把大把地收税,所谓的转方式、调结构就容易成为空谈,没有多少人真正有积极性去做。但现在不同,GDP增速在7.5%-8%的时候,外部的压力迫使政府要认真思考宏观调控的效果如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迫使企业要想一想新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完成转方式、调结构这个重大历史任务,不可能是平平淡淡一帆风顺的,阵痛是必要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忍受的。所谓经济结构调整,首先是投资、外需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从积极的意义上讲,7.5%-8%的中速增长说明我们主要由投资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得到了转变,正在完成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调整,这种以内需为主要驱动的中速增长可以看作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一个成果,我们已经掌握了经济增长的主动权。所以,我认为当前经济形势,速度不是问题,关键是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政府要 放水养鱼 《财经》:对于下一步宏观政策,现在建言献策的非常多,有人提到减税,有人提到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你看来,下一步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黄孟复:我觉得在讨论具体政策之前,首先应该从更高层次上做一个定位。我认为下一步的政策取向应该是政府收入逐步控制,老百姓收入大幅增加,企业利润稳步增长。我们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在一次分配上,在政府、企业和个人这三者的分配关系上进行结构调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税收增长很快,平均增速达到20%多,有的地方甚至增长30%多,同一时期企业的利润也比较高,但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最近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加快了,达到14%、15%,但它的增长却是以企业利润下降作为代价,这是不可持续的。合理的做法是,企业利润让一部分,同时政府也要通过减税让利一部分,共同推动劳动在分配中比例的提高。现在结构性减税政策执行情况还不理想,还没有很好地惠及劳动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的是富民强国,发展经济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出台政策要有利于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当老百姓愿望富起来的时候,政府一定要提供机会,这是政府的职责。但如果老百姓富裕以后,企业却垮掉了,这也不行。所以政府一定要通过减税让利于企业,和企业一起共同承担起增加职工收入的责任。我跟工会的同志讲,劳动者收入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能由于提高目前员工收入水平而影响将来员工的就业机会,如果员工收入提高以后,企业减少了用工人数,失业率大幅度增加,这个社会就更不公平了。总的来说,政府要 放水养鱼 ,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政府要主动控制收入,并且将减税等措施作为长期政策,而不是临时性措施。《财经》:显然现在的政府主动承担的东西太多,政府应该量入为出,基于其合理的收入来安排支出。如果政府要瘦身,哪些方面可以瘦?黄孟复:政府应该全面瘦身。现在的问题是政府资金使用不透明,大家 跑部钱进 ,所以就看谁会跑、谁会哭,谁会跑就多拿钱,财政不够透明。同时,政府的钱就应该是 吃饭财政 。以前地方政府总是哭穷说自己是 吃饭财政 ,这就对了。现在政府日子好过了,不再是 吃饭财政 了,就开始大搞建设。建设应该搞,但问题是有些建设本来不需要政府出钱搞,否则既占用了政府其他方面的支出,又挤掉了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还增加了腐败寻租的可能。所以政府的钱应该全面地进行调整。《财经》:尤其是建设投资这一块,应该大量地回到民间,由企业或个人来决定投资。黄孟复:政府建设投资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它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由于它不是财政预算内的钱,主要来自土地收入和各种收费、罚款等预算外收入。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不能动,否则违法违纪,预算外的收入就不同了。这个钱的支出既不够透明,也缺乏监督,地方政府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随意性大,所以这笔钱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政府以这笔收入为本金,到银行去贷款,埋下很多隐患。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因为有这些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每年土地收入和银行贷款规模非常大,就是因为地方政府有钱了,所以就大量搞建设投资和新建国有企业。民资之门 开了一条缝 《财经》:政府性资金过多地参与,挤压了民间投资的生存空间和本该由其发挥主体作用的一些领域。这两年来关于民间投资36条的议论特别多。从你的角度看,怎么评价它的落实情况?黄孟复:民间投资36条出台以后,很多人觉得落实情况不理想,之后社会各界包括全国工商联也呼吁。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下最后通牒,让发改委牵头,要求涉及民间投资36条的部门都必须在今年上半年出台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通牒一下,所有细则都陆陆续续按时出台了。但是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个实施细则就能解决的。对新36条落实情况,我的评价是,很多部门确实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和民间资本合作一些项目,都是好事情;银监会在深圳前海搞金融改革试点;铁道部也表示欢迎民间资本投资等,应该说这些都是积极的,不能说没作用。但是,民间投资的大门只是开了一个小缝,距离真正打开还差得很远。当然,开一条缝也很重要,因为如果后面的企业一挤,也许门就越挤越大。所以从总体上评价民间投资36条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贯彻落实,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更加积极的努力。《财经》:这个阻力主要来自于哪里?谁来决定这个门开得大小,又是谁在阻挡这个门打开?黄孟复:决定开这个门和阻挡这个门开得更大的是政府部门。这些部门一般都是试探性地先开一点看看,如果大家没什么声音,那么就开这么大。出于自身利益等原因,部门内部没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接纳民间投资,除非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呼吁、民间投资的迫切需求等外部压力下才会逐渐把门挤大,否则不大可能主动地一下子打开。《财经》:除了部门利益之外,好像还有意识形态方面原因,如果门越开越大,会不会出现民企在发挥主导作用,发展不靠政府而靠民企了,有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担忧?黄孟复:肯定会有这样的担忧,这涉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但现在还没有到这个地步,目前主要还是利益博弈问题。中国国有企业有14万家,在机制上适度引进民营企业的机制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激活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效率,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转换是有好处的。当然,要是民企太多,特殊行业产生特殊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现在民间投资之门开了一点的时候,还不是意识形态问题,主要是利益纠葛问题。《财经》:现在上有决心、下有呼声,按理讲,上下有如此强大一致认识的时候,中间部门的阻力是可以化解的,那有什么办法能把部门的阻力尽可能地减少?黄孟复:办法早就提出来了,就是精简机构、简政放权。有些部门该撤销的就撤掉,没有必要一天到晚审批人家。我以前做过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去一些部门跑过项目,审批部门的有些人很年轻,还没有地方领导懂得多,他也不一定去过项目地,也不一定了解全面情况,但他掌握着生杀大权。而把关往往是看谁来的次数多,谁的官职大,甚至看谁给了好处,最终为什么批给你而不批给他,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审批这东西有害无利。现在已经缩减了审批事项,但还是太多。十几年前,盖个房子要盖100多个章,现在盖个房子要盖多少个章?据有关企业讲,并不比过去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黄孟复时间不多了改革要有危机感要当断则断z2vma1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