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没有不可化解的矛盾因为我们都是三季人
TUhjnbcbe - 2021/2/13 9:37:00

作者:花花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小到人与人,大到群体与群体,因想法不同而发生太多争执,甚至相互不屑,彼此诋毁。殊不知我们都是三季人,本可以相处得更和谐。这种对立的局面该如何化解?

本文包括:

什么是三季人

谁是三季人

三季人不懂三季人

亲口尝一尝

知道等于不知道

知无明,升慈悲

你的世界我乐意看

年末,我在知乎提问,“年你多少岁?这一年你最想做的和最不想做的事分别是什么?”回答里有这样一句话,“最不想做的就是和三季人聊四季的事。”确实,执意让别人认同他从未接触过的事,既痛苦,又枉费功夫。

前段时间,萝卜特意分享给我一篇高质量长文《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北上广深与三四五线审美趣味和消费习惯迥异,彼此难以认同,甚至相互攻击,文化割裂愈演愈烈。

小到人与人,大到群体与群体,因想法不同而发生太多争执,甚至相互不屑,彼此诋毁。殊不知我们都是三季人,本可以相处得更和谐。这种对立局面该如何化解?

什么是三季人

三季人出现在《子贡问时》中,译文如下: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

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面容苍老,它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明明子贡是对的,来人却偏不接受,各持己见,争执不休。怎么都和对方讲不明白,这种令人抓狂的情境,大多数人都经历过。

你认为你的对,极力证明;我又何尝不想反过来说服你!可是,争来争去,能改变什么?反而影响心情,恶化关系。

遇到这种事,究竟该怎么办?先搞清楚,到底谁是三季人。

谁是三季人

年,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系列节目中说,“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

起初,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用!每每遇到看法不一,频繁沟通,却发现对方根本听不懂,甚至压根儿没兴趣听,只是一门心思固持己见,我就在心里说一句“三季人”,既能尽快终止聊天,又非常解气。

渐渐地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在讲别人三季人的时候,也就已经自诩为四季人了,有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三季人几乎成了“傻叉”的代名词,其中的轻蔑鄙视不言而喻。

为了消除这种不良反应,我再次阅读《子贡问时》,重新解读它。

来人是蚱蜢,他一生只有三季,他坚守眼见的事实。子贡是人,他清晰地经历着春夏秋冬,他维护的也是他以为的真相。孔子被誉为圣人,终究也是人,他也是相信他看到的,一年只有四季。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其实是一样的,都认为亲身经历的就是事实,是不容置疑的真相。

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事实?

如果这个故事再延长,子贡继续去追问,可能会得到更不一样的回答。

玉帝说:“凡间一年,不过是天宫朝夕,哪有什么季节!”

阎王说:“什么是年?我这里只有无时间无空间的无间地狱。”

释迦牟尼佛说:“凡夫眼中皆是虚妄,万法皆空,莫要执著。”

噢!原来事实如同盲人摸象。摸到什么,便认为它就是什么!然而,几乎没有人有能力,在方方面面做到无所不知,毫无边界地理解一切。所以,多半没有人敢说,他知道所有一切的终极事实。如果这样的圣人确实根本不存在,那何来四季人?谁敢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四季人”?

原来,我们都是三季人!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也只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想到这里,心态自然平衡多了。我不比你高,你也不比我低。相处起来,无需仰视,也没有轻蔑。

既然都是三季人,为什么还各自坚守?

三季人不懂三季人

《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讲的是互联网作用下的文化割裂现象。

“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是在这,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和肯定,并经过长久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这是摘自该长文中的一段话。简言之,据作者观察,欠发达地区有独特审美,拒绝北上广。反之亦然。他们都强烈维护自身阵营,在互联网上彼此攻击。文化割裂越演越烈,大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最好老死不相往来之势。而一旦掐架,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典型的各持己见,都认为自己是四季人,对方是三季人。所以,彼此攻击便在所难免。孔子怎么解决这种纠纷?

巧言一年三季,并不代表孔子真的认同,他想要尽快平息纷争。孔子先承认了三季人的观点,对方开心而去;又认同了四季人的看法,以对其进行安抚。照此推理,孔子遇着五季人,也会说一年五季。

总结下来,孔子解决纠纷的方法是:认同对方。

这种方法真的可行吗?

三季人再次遇到有关时间的问题时,还会继续坚持一年三季,而四季人遇到五季人时,也可能吵个不停。大家并没有改变,问题只是被搁置了。

那这种状况究竟怎么处理?

亲口尝一尝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你说甜,他说酸,我来咬一口!

曾经我反感农村人蹲在大街上指点江山,跳土里土气的广场舞。直到我亲身尝试,那种反感才发生了反转。看着跳舞的人群,我极其紧张,好像站在那里扭来扭去,就会把脸丢尽。好容易扭扭捏捏地加入了队伍,心已经跳到嗓子眼儿了。之后,我看到了大家淳朴的笑容和坦荡地接纳,我心中升起的,不是无休止的吐槽,而是放松。一个紧紧握着的拳头,在那一刻,松开了。

曾鄙视不已的人或事背后,有未被理解到的东西。让我去做他们习以为常的事,需要莫大的勇气。该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了。

以前我也反感城市里的部分生活。去酒吧的都不是良善之辈;听演唱会和音乐剧之类的都是矫揉造作的小资;动不动就去这个国家,买那个奢侈品,都是钱多烧的,在卖弄。

当我决定不带偏见地认识世界后,我一一体会了那些城市生活,真相让我惊讶。那只是一种解压途径,一个宁静时刻,一次稀松平常的经历而已。

文化割裂中的两个阵营,我都尝试了。我看到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坚决对立,而是同样温柔的内心。各阵营表相不同,但情绪类似。看来亲身尝试有一定可行性。但这样做太费事,还常常没有条件。

再换个简单点的方法,亲眼目睹管用吗?

知道等于不知道

为什么人们会在互联网上形成越来越重的割裂?我们明明看得见对方的生活,却为什么更加固执地坚守阵地?

借用电影《达摩祖师传》中的一句话,“对你来说,这是个陌生的世界,你知道,也等于不知道。”

我们确实看到了各种意识形态下的生活,但往往只停留在看到了而已。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感同身受。所以还是不知道,与我们差异很大的人们,究竟拥有怎样的生活逻辑和生存哲学。

这种明明见过,却见了也白见的感觉相当冲击。

我曾认为网红就是如芙蓉姐姐和凤姐那般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类,所以从不主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不可化解的矛盾因为我们都是三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