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首页 » 常识 » 种类 » 您家宝贝是安全型依恋吗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您
TUhjnbcbe - 2023/4/4 23:28:00
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上周忙里偷闲上完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第一周的16节网课,正好趁周末复习和梳理了一下,已经20年没这么扎实地学习了,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我一边学一边回顾自己为人母后的点滴,发现自己好多地方做得不够。对于婴儿的心理发展这个部分(文末附上我学习的思维导图),我最有感触的是关于婴儿的依恋问题。现将自己的一些学习成果和感悟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

一、婴儿为什么会依恋母亲

大家听说过恒河猴实验吗?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婴猴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恒河猴的实验证明

依恋重要的原因是温暖

。人类也一样,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以及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联结——依恋,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哭叫、注视、依偎、拥抱、咿呀学语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和母亲的分离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

二、您家的孩子是否是安全型依恋


  在不同时期,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程度是不一样的。


  从出生到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引起他高兴、兴奋,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会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此时婴儿还不怯生。

6个月到1.5岁: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这一切显示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1.5岁以后:这个阶段,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调整自己的目标,此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是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地在那儿玩或通过言语、目光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不过,前提是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才会如此反应。而这类婴儿大约只占65%~70%。

有一类婴儿却是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而不是高兴,仍然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称其为“回避型依恋”。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因此,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还有一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会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安斯沃斯称这种依恋为“反抗型依恋”,也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显然,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则是消极、不良的不安全型依恋。而婴儿时期的依恋不仅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和性格特征,还对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不容易出现青春期的心理社会问题,长大后会更自信、乐观,心态更开放,更喜欢探索、学习,对环境有很好的控制感,对人也比较友善,容易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因而焦虑、敌意以及孤独感都较少,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有些担心了: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是不是永远无法弥补了呢?值得庆幸的是,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也可能发生变化,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不安全型可以转变为安全型,当然,安全型也一样可以转变为不安全型。

三、如何让宝宝形成安全型依恋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自家宝宝形成“万能的“安全型依恋,这就取决于母亲是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著名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绝对好的母亲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必要的,只要“足够好”就可以了。


  “足够好的妈妈”是指母亲在婴儿开始的时候几乎是完全适应并满足婴儿的需要,母亲在婴儿出生后数周内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的心理状态,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越来越
  比如,在生命的头几个月,母亲对婴儿的需求要有足够的敏感,并能及时满足。宝宝感到饥饿,妈妈喂奶;宝宝尿布湿了,及时换尿布;宝宝感到害怕了,妈妈及时给它一个温暖的回应;宝宝出现不良情绪,妈妈以良好的耐心面对孩子,妈妈甚至达到了“忘我”,全身心地照料、
  如果做母亲的人,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产后抑郁、或者还没有准备好做母亲,那很有可能母亲就不能随着婴儿的出生激发出原始的母爱,而是有可能会表现出冲突、矛盾、冷漠等等行为,这些都会引起婴儿不良反应的。所以,每个家庭(尤其是宝爸)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给刚刚做母亲的人足够的支持和照顾,以便她能够很愉快地来照料婴儿。

科学证明,0-3岁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个阶段,父母今后的养育之路会顺畅很多。错过了这个阶段的爸爸妈妈,也不用自责和后悔,学习永远都不会太迟。而且,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我们及时改进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的。愿我们都能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也请大家多多交流、指教!

附:婴儿心里发展的思维导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您家宝贝是安全型依恋吗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