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TED“造就”在近期的一次活动上邀请了位演讲嘉宾向未来发出提问,每人问一个问题,一共征集了个关于未来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像是留给观众们的彩蛋,虽然其中的一部分大概率会在未来的造就talk中所涉及,但大部分问题还是留给观众自行去探索和思考。
由于绝大部分问题都涉及到一定的专业性,并且跨越和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本文针对每个问题都仅仅选取其中一到两个角度切入,目的是抛砖引玉,帮助读者尝试勾勒和描绘自己心中关于未来的时空蓝图,不代表任何立场,也无法用来作为权威观点。
由于个人能力和学识极为有限,欢迎大家随时指正和补充。谢谢!
PS:背景标红的问题为个人比较喜欢的问题,一些可能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最好的答案便是问题本身——
Q1人类什么时候能够登陆和长期居住火星?
基于目前的深空航行技术,从地球到火星大约要7个月,且原则上不考虑成本的话人类目前完全可以做到让一小部分人移民火星,但要实现完全自供给和自循环的生态循环体系,目前还有很多技术和安全性问题,比如垃圾的问题、火星上极端天气的问题等等。但如果从经济性和适用性的角度考虑,火星并不是一个适宜长期居住的星球。
换句话说,与其是大刀阔斧地对火星实施星球环境改造工程,不如通过深空航行+人体冷冻技术把人类从地球移民到更远的诸如比邻星这样的宜居星球。
Q2我们何时能在太阳系内自由旅行?
这个问题可以被等同于我们何时可以自由前往海王星旅行——因为孤独的海王星离太阳和地球最远。
目前最快的飞船依靠自身速度再加上大质量行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进行多次加速也需要将近10年的时间。另外,海王星表面温度在-度,水星和金星的表面温度可达到度以上,我们可能需要比目前的宇航服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它们的表面上漫步星球,因此动力技术和材料技术是两大主要限制。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设计一套基于机械仿真技术的外部感官系统,并与我们的大脑远程连接,这样我们的本体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家里,化身为一个个超强环境适应性的机器人漫步在太阳系的各个角落。
Q3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系外行星探测器“苔丝“已经发现一些宜居行星,只是都离我们较远,最近的也有31光年,奉上最近刚刚发现的GJ的相关内容。
Q4整个宇宙是否在数学上都是合理的?
在量子物理学还没发展到今天的地步的时候,是的,整个宇宙都被认为在数学上是完全自洽的,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认为上帝不掷骰子,万物的存在皆由数学和物理定律来决定下一秒的状态。
直到现代量子物理的最新研究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一团由随机“数字烟雾“构成的波世界,是意识的参与让不确定的波世界”变成“确定的客观世界后,数学和物理定理才得以通用。
所以整个宇宙是否在数学上完全自洽,要看我们所理解的宇宙是何种尺度上的宇宙,数学的本质很可能只是人类大脑理解客观世界的方式,宇宙很可能远远凌驾于数学之上。
Q5什么时候可以证实暗物质的存在?
作为一种不与能量波发生交互的神秘物质,我们目前使用的三种探测手段都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间接探测,我们的空间探测器AMS在天上看到了信号,但是没办法判断这些信号来自于暗物质,还是来自于特殊的天体物理构成。
在证实一件事物的存在前首先要确定这个事物的定义,而新事物的定义又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观测和考量,对于无法直接观察和考量的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就会是片面的,我们对它的定义也多半会出现偏差。所以重要的并不是哪一天证实了暗物质的存在,而是哪一天我们可以对暗物质有一个更为接近其客观本质的定义。
总之,如果暗物质不是这个宇宙的“独立产物”,我们就无法证明其是作为“暗物质”独立存在,还是作为更高维时空的未知产物在这个宇宙中的“投影”而存在。
Q6黑洞究竟是什么?
首先,在黑洞的内部是什么完全不得而知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简单地将它定义为一种天体?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黑洞与宇宙本身的演化存在密切的关联,现有的物理定律在黑洞内部无法适用,所以黑洞可能关联着一些超出我们所在空间范围的东西。
我们所看到的宇宙是粒子从量子态坍缩后的连续四维时空,黑洞无法被意识观测,很可能是因为粒子在视界内无法从量子态坍缩,所有其中的粒子皆以量子态形式凝聚在另一个时空。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黑洞并不是通往其它未知空间的入口,它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高维度的空间,它不可被意识观测,更不会因为意识的参与而发生量子态的坍缩,它的质量、能量和粒子的状态所反映的尺度与我们这个宇宙完全不同。
黑洞到底是什么,这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宇宙和她的四维时空到底是什么,目前所有的证据和猜测都指向一个可能的事实——宇宙大爆炸可能起源于一个黑洞,而如果先有黑洞才有这个宇宙,那么在没有完全了解宇宙前我们都不可能知道黑洞到底是什么。
Q7未来十年,最可能会消失的职业有哪些?
目前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在许多重复性任务性的工作中完全取代人类并具有更高的效率,比如生产线工人、司机、物流运输、客服、文职、翻译、药剂师、医生、厨师等,之后将会代替大部分白领的工作,通用人工智能的诞生几乎将取代当前社会80%以上的现有职业,同时又将诞生大批基于新的服务需求而出现的新职业,如虚拟世界架构师、生活体验设计师、商业艺术家等。
人类的职业本身就是伴随社会生产和运作机制而变化的,职业本身不会减少,只会随着技术变革而产生更多有利于唤回人类本质天性的职业,也就是我们将彻底解放双手和一部分大脑,去做我们每个人最想做的事情。
Q8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完全把驾驶交给机器人?
从目前全球的交通事故率来看,人类的大脑根本不适合从事驾驶。安全驾驶需要以上帝视角随时预判道路全动态,这是只有AI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完全把驾驶交给机器人又会带来另一个难题,无论机器人驾驶技术是基于群体AI还是独立AI,谁来管理这些AI?我们是否敢于将安危交给这些看上去永远不会出问题的AI?
任何一个AI最初的源代码永远都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即使将来AI可以设计另一个AI。
Q9机器人和我们能和谐共处吗?
这个问题刚好承接了上一个,实际上因为人类的心智复杂又多变,所以能不能和谐相处不是取决于外部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不是一个擅长和其他事物和谐共处的生物,不然人类社会早就太平盛世好几千年了。
能否和机器人和谐相处取决于人类自身,而不是机器人。
Q10金融行业会在AI时代完全消失吗?
如果哪天AI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和分配体制剧变,从而使社会价值交换体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货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那么金融行业是否也一定会消失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金融行业不是货币行业,只要AI时代社会的价值交换体系依然存在,人类需求的分配就依然需要金融行业扮演重要作用,无论未来的货币形式是怎样的,金融业都不会在AI时代消失。
Q11人类应如何更有效的将包括AI在内的科技进步作用于推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资源的平均分配
经济效益最大化=帕累托最优=资源的不平均分配
因此,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资源的均匀分配必然导致社会生产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资源必须向优秀个体倾斜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这个情况下此问题就好比讨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孰优孰劣一样没有意义。
除非科技进步可以彻底消除个体差异。
借此为了消除基因差异和环境差异,人类全部“合体”成为一个具有唯一意识的AI机器人,人类时代宣告终结。
不妨我们放弃绝对公平转而选择相对公平,给予每个人最合适的资源和环境来达到个体价值最大化,这就需要科技进步构建两大核心基础,一是高度发达的物资生产和资源调配能力,二是高度精准的个体分析能力(包括基因分析和意识分析)
Q12机器人和我们能和谐共处吗?
和Q9问题重复。
Q13被AI接管的金融服务,能否完全消除风险?
任何被AI所接管的事物,最大的风险都不是技术风险,而是道德风险。
AI与其说是技术的产物,不如说是人性的产物。而我选择永远不去相信任何人的人性。
所以,越是看上去没有风险的事物,越是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Q14人工智能要不要有道德观?它应该如何形成?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所谓道德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如何为AI设定道德模块?
就好像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面对电车难题,我们又要如何让AI来解决电车难题?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普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人类的文化差异如此巨大,我们如何寻找和构建一个具备普世价值的道德观?
而当AI能够驾驭远超任何人类个体的信息量,我们应该听从AI的道德判断还是听从我们自身的道德判断?
以电车难题为例:当我们在为火车往左还是往右开烦恼不已的时候,AI已经发现右边轨道躺着的唯一一人的身上绑着炸弹,如果让火车轧死右边那个人会导致爆炸从而使车厢里死更多人的时候,你还会因为AI让火车向左行驶最终轧死5人而认为AI没有道德观吗?
人工智能的道德观问题可能会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
Q15艺术会以何种形式存在于AI普及的世界里?
在AI普及的世界里,人类社会中的几乎所有元素都实现了“超距作用”,打破地域限制、行业限制和文化限制,以一种更加彻底的方式与其它所有行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渗透、交融,艺术将远远不止当前的这些形式,因为艺术将被用来充分注入所有的社会要素从而使其具备生命力。
AI将扮演艺术创造的底层搬运工和初级缔造者为我们带来一个个新的艺术概念和雏形,我们将在日落西下时分看到远处壮丽的人造海市蜃楼作品,将在夜幕降临之时欣赏一场绚烂的水中闪电秀,将在穿越树林的某个瞬间听见被保存在一道空气流中的动听音乐,而站在未来艺术“食物链”顶端的缔造者,将必然是人类自身。
AI普及后的世界正因为人类以其擅长的艺术化改造,而能逐渐演变为魔法世界。
Q16在未来的数字娱乐中,虚拟偶像是否会完全替代真人明星?
虚拟偶像的雏形最初来自漫画、动画、影视剧等,虚拟偶像本身所具备的IP价值取决于其多大程度上能够唤起人们的心智共鸣,虚拟偶像具备更强大的多样性和可塑性,而真人偶像塑造的内外印象是不能轻易转变的,却同时又经常与本人的真实个性产生冲突(人设崩塌现在就不少,将来会更多)。
因此未来的真人明星可能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会是更具特性和稳定性的虚拟IP,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受欢迎的IP创造者反而会逐渐成为未来受到追捧的“真人”偶像明星。
Q17区块链会重塑各种组织的结构吗?
组织要素的集中化和分散化是一对根本的矛盾,在信息和数据无法有效集中、权力和策略无法有效分散的情况下,任何组织都将沦入熵增怪圈,逐渐分崩离析。区块链通过解决信任问题化解要素集中化和分散化难题,从而延长组织的寿命。
但是,由于人类组织结构的本质是基于协同推动意志和思想的落地,权力在推行意志的过程中被赋予从而保持组织结构的稳定,确保推行效果,因此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只能说将来的组织结构将去层次化,变得更加扁平。
个体之间的差异,会让我们离真正的圆桌时代的降临越来越远。
Q18人工智能会创造不同于人类的艺术形式吗?
人工智能的长处在于将海量信息汇聚和交融,可以说将来的绝大部分全新艺术形式的开创可能都将由人工智能来完成。
Q19我们如何给人工智能设限?
分算力和算法来看:
算力的话很简单,拔几根内存条它就凉凉了;
算法的话最主要的限制在于是否能够具有自我迭代和优化的能力,如果不限制其自行进行算法迭代的能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它能写出什么样的算法来。
所以将来的限制一定是算法和算力的双重限制。
而实际上与其说是为人工智能设限,不如说是在为其设计者设限。
Q20在一个生产和运作完全自动化的社会,人类还需要工作吗?
创造是人类的天性,所有重复性机械性任务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移交机器人以后,人类将回归创造的本源,所有人可能都将从事和科学及艺术创造有关的工作。
借由这样的契机,人类或许将迎来第二次文艺复兴,伴随各类新兴艺术形式的诞生将衍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工作。视觉、声音、色彩、文字、影像都将实现颠覆式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将不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但将面对更大的创造压力。我们的工作将更多的和兴趣所匹配,我们将在“玩”的过程中同时开展着工作。
未来大部分人要做的工作可能是思考如何把冷冰冰的机械世界变成绚烂的魔法世界。毕竟,AI创造的艺术是没有灵魂的。
Q21AI能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吗?
首先教育资源不平衡本身不是纯粹技术意义上的问题,且AI教育机器人如果不是高度发达的通用人工智能,根本就算不上是好的教育资源,大部分情况下人的潜力是很难真正挖掘出来的。
以目前的AI技术水平来看,即便AI教育机器人得到普及,所有人都能得到看似平等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信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只能缓解但无法真正有效解决,因为最好的师资力量只会是真人教师,而真人教师资源一般只会集中在资本高地。
Q22AI会代替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吗?
人类看似有很多个发展方向,但归根结底只有两个方向,要么生存,要么灭亡。
持久地生存则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身体的局限和大脑的局限。
人类脆弱的身体似乎就是为了大脑的进化而存在的,因此AI的存在毋庸置疑地延伸了人类的感知、强化肉体并突破身体的局限。
大脑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大脑可以完全将意识转移到其它载体之前,我们就已经可以通过脑机系统控制另一个机器身体,利用这个机器身体我们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远,去一些肉身永远都去不了的地方。
下一步便是大脑与AI的结合。
唯一放在面前的难题便只剩下一个:意识真的是大脑的产物吗?大脑是否是意识的唯一载体?
如果是,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在机器人身上创造一个与当前状态完全一样的自己,我们的大脑终究会死亡,我们只能最大程度地去复刻一个AI版本的自己,然而这个自己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但是它却代替我们“永生”下去了。
因此,当未来有大批量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等同于认为:AI代替了人类成为了我们未来的去向。
人类是一个极其善用工具的文明,使用工具的最高境界便是于工具融为一体。当人类发明的所有工具都被AI融为一体,人类就离变成AI本身不远了。就像现在很多人的一部分已经变成电脑和手机一样。
Q23人类是否永远无法在棋类上打败AI?
正因人类的大脑存在某些局限,我们才能够在另一些方面做到极致,比如创造AI来破解大脑的局限。
既然我们创造AI的目的是为了突破大脑的生理和结构局限,去解放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强行牺牲其它更为重要的能力而去提升大脑自我限制的意义又何在?
目前全世界所有AI的算力可能已经超过70亿人加起来之和,但最强下棋AI可能除了下棋就做不了其它事情,而人类永远都会创造出比下棋更好玩的事情。
Q24未来教育是否还需要人作为老师?
至少在通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AI机器人老师永远都比不上真人老师。
发现、挖掘并引导每个人内心最纯真、最据潜力的东西,是需要极其复杂的心智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好的老师身上都具备一种这样的天赋,一种即便装填了大量幼儿行为模式的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之后也无法具备的能力。
不但未来教育依然需要人作为老师,且未来教育会越来越匮乏这样优秀的真人老师,因为未来教育会需要大量的私人1对1老师,真人老师会越来越稀缺。而教育的不公平可能也会越来越严重。
Q25我们可以把人生规划交给AI吗?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24,如果将来能够有完全可以代替真人的AI教育机器人,如果这个AI教育机器人从个人内部基因层面和外部环境层面都足够了解你,那么你当然可以参考它为你指定的人生规划,就跟现在很多人会相信一些心理测试、性格和职业测试一样。
但,如果你把人生规划完全交给AI,然后照搬AI指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执行的话,是不是不小心把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角色颠倒了一下呢?
Q26如果虚拟世界能够完全拟真,我们将如何面对现实?
可以把虚拟世界当成是现实世界的副本,你可以在里面不断地试错,然后回到现实去执行你的最佳策略。
这听上去是不是一个非常棒的发明?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个人认为完全拟真的虚拟世界的可能性不高,因为人类的心智和意识实在太过复杂。
然而我们可以选择用AI来对人类进行拟真,从而构建出一个“半拟真”的虚拟世界。
另外,如果某一天当这样一个近乎完全拟真的虚拟世界出现在眼前,我们要如何区分虚拟和现实?我们在虚拟世界过完一生和在现实世界过完一生对我们自身而言是否存在本质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会“面对”真实世界。
或者说,真实世界不再需要你去“面对”了。
你虽然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A,但是你的意识却被幻化成另一个虚拟世界B中的AI,用来“欺骗”生活在虚拟世界B中的那个唯一的真人,虚拟世界B中的真人又是世界A和世界C及无数其它世界中的“NPC”,以此类推。
我们所以为的“真实世界”是否可能就是这样的呢?
细思极恐。
Q27AI可以成为人类的情感伴侣吗?
人类的心智模型就像是一道道复杂的数学公式,事件是变量,情感是变量通过公式计算后的结果输出。
看似最不能用数学来衡量的复杂情感,反而是可以拿数学来衡量的。
一切可以拿数学来衡量的东西,就都是AI的专长,而AI大多数专长的东西往往又是多数人类所并不擅长的。
因此AI当然可以成为人类的情感伴侣,而且会是非常完美的伴侣,会不断根据人类当前的状态调整相处模式。
可以预见到,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AI作为伴侣,就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LGBT群体一样。
Q28人类还能够回归不依赖科技的自然生活状态吗?
假设地球上出现了某个灾难,导致人类不得不回归到原始的自然生活状态,那么人类是否就完全无法生存下去了呢?
至少从目前看肯定不是,即使很多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完全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但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会倒逼人们做出改变和适应。
然而当世界完全AI化运作以后,人类很可能会由于过度依赖AI而难以回归自然生活状态,因为此时别说生存技能了,可能很多人连生活技能都没有。
所有的科技都是双刃剑。人类在变得无比强大的同时,也在变得无比脆弱。
说来也是讽刺。
Q29.人类能实现永生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参见问题22的回答。
(如果大脑是意识唯一的载体,那么人类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生;但如果不是,那么人类可能很快就可以实现永生)
只是,我们到底该如何获得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目前的方法大致分两种:
(1)基因编辑法——通过基因编辑赋予细胞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论是通过无限的分裂次数使细胞重生还是通过其它方式。
(2)意识上传法——通过将意识上传到云端并下载到克隆体或机器载体来获得永生。
除此之外,或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假如意识并不是这个四维时空的产物,而是来自更高维的空间,那么如果人死后意识依然存在并“回到”高维时空,那么这个“人”对于我们这个四维时空来说便是“永生”的,因为四维时空在“他们”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环。
于是,死亡可能才是获得永生的最好方法。
好一个“早死早超生”。
Q30.我们可以通过意念(而非语言)来沟通吗?
目前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项目就是在围绕这个目的来开展。
语言的局限性导致人与人的沟通无法真正做到精确和高效,而意识的直接沟通交互有望打破这一困扰了几千年来的死局。
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更多疑问:意念能完全代替语言的沟通吗?意念能传递和表达情感吗?意念的交互有什么未知的副作用和潜在问题吗?
让我们把答案交给未来。
Q31.未来50年,人类的最长寿命能达到多少岁?
即便是现在,我们都很难真正掌握一个事实:当前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到底几岁了?
把这个问题放到50年以后,便会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假设50年后实现了意识转移技术,人类通过与AI结合可以无限接近永生,人类的最长预期寿命又该如何去计算呢?此时的人类是否还是现在的人类呢?这又牵涉到了忒修斯之船的问题。
其次,假设50年后我们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增加细胞分裂次数大大延长寿命,根据当前人类的寿命极限(根据生命周期算法)为岁这一数字来看,基因工程能够延长的寿命依然有其限度,但是限度在哪里不得而知,可能是岁,也可能是岁甚至岁吗?
总之,努力让现在的自己活得足够长总是对的,因为将来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海报
Q32.人类的出现是纯粹的自然演进还是被更高级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有一句原话:
“如果我们可以证明任何复杂器官的存在,他们可能不是经过无数连续的细微修正形成的,我的理论绝对会崩溃。”
从21世纪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看,结果是每一个器官都未能通过达尔文测试,因为每一个器官要想发挥功效,要依赖于复杂的生物结构。即使是生物大分子本身也具有不能逐渐增加的复杂性。
So,很可惜,目前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从哪里来?依然是个谜。
反正不太可能是纯粹的自然演进,无数个猴子在打字机上打字打不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更何况让哈姆雷特从“一堆乱码”变成“有意义”的哈姆雷特的是人类的意识,而建立在意识基础上的意义是不可能通过所谓演化而出现。
如果用排除法,或许答案真的更靠近后者。宇宙存在了亿年,“鬼”知道之前都发生了些什么。
Q33.未来我们是否还要一起坐在办公室里工作?
原则上肯定是不需要,科幻电影里已经到处都是全息投影技术了,真人在不在现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随时随地地开展信息交互和触达。
然而,对于多数对自己工作并没有多喜欢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办公室这一环境来逼迫自己,可能会造成在家办公效率低下,无法专注的问题。
因此,如果能借助先进的全息成像技术在自家模拟办公场景,那么除去少数特定行业,大部分人都不需要通勤去办公室上班,从而节省了大量路上的时间。
而且,当不再需要那么多写字楼,很多CBD地区就能拆掉换成公园。
Q34.如何定义人类?如果被替换了其中的一部分,人类还是人类吗?
在人类的进化之路中,现代人已经被认为和我们的祖先不再是同一个物种,就像手机普及后的“低头族”和以前的人类也不再是一个“物种“一样。
我们的一部分世界从现实进入了到虚拟网络空间中。将来甚至可能大部分都跟着进入网络空间。
人类在变,人类的定义也在跟着变。但人类依然是人类。
只能说我们正在逐渐接近人类的本质——智能。
Q35.人类的智慧水平会继续提升吗?
虽然弗林效应展现出现代人类的平均智商的提升,但多数情况下并未达到我们对自身的期待,所以才会在AI方面寻求突破。而限制我们智慧水平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我们未能破解大脑的奥秘。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2%是个谣言,人类在解决很多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时候几乎%的脑区都是活跃的。然而,个人认为%活跃不代表%完全开发。是否得到开发取决于每个脑区中的神经元连接方式和连接程度,从当前多数人的大脑使用情况来看,我们距离全部神经元细胞产生深度和有效的连接还差得很远很远。
因此,我们其实还远未达到大脑的能力上限。
如果AI能成为大脑的一部分,那么人类的智慧水平必将出现质的飞跃。
Q36.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先讲主流观点,主流观点认为人类的意识源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意识是由大脑所产生的,意识本身依然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
然而,当我们发现人类大脑在产生意识时的生理表现不过是由电位差导致的生物电在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传导,而同样的生物电通过不同神经通路的传导便能产生各种丰富意识,于是一个令人无比困惑的知识断层出现了——生物电在神经通路上的传递都是差不多的表现和机制,为何我们主观涌现的意识却是如此丰富多彩?
意识真的完全来源于大脑本身吗?为何人类的意识能够轻易构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如何看待濒死体验被验证是真实存在的?意识真的能脱离大脑而存在吗?如何看待现代量子力学认为意识会导致事物的量子态发生坍缩?
因此在这里提出一个非主流观点——意识的本质是空间外的未知事物对人类所处四维时空的一种入侵和投射。
换句话说,我们所处的时空其实是量子态的,是多个可能性同时存在的叠加状态,人类的意识帮我们把客观现实“固定“为一种唯一可能性,并参与到对现实世界的改变中。
人类出现以前,地球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人类的出现就好像是通过意识把“外部未知空间的奇怪元素”带入到了这个“现实空间”一样。
所以,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还有待对脑科学的深度破解,以及对量子力学的深入研究,这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最前沿而又最最困难的难题了。
Q37.意识真的能被上载到云端再下载到大脑吗?
问题22、29及刚刚的36都和这个问题有着紧密的关联。
我们并不知道意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她真的只是一种客观现实中的产物,是海量神经元细胞规律性释放生物电所制造的“闪电秀”,完全遵循客观物理世界的法则,那么在技术迭代后意识早晚能被完全复刻为某种替代信息,使其能够上载到云端并共享给他人。
当意识可以被自由提取化作信息世界的一大重要产物,世界的有趣程度将比现在提升至少倍。与“记忆移植”、“心智共享”、“梦境探索”等一系列意识科技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将出现爆炸式增长。社会生产和消费、教育和学习方式、人类的情感模式、娱乐方式都将出现巨大的颠覆。
但,如果意识没有我们想的这么简单,如果意识是超越客观现实的存在,那么我们永远也不能真正上传意识,我们上传的可能只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型,并在云端制造了一个与上传者心智所相似的AI。
而意识塑造思想和行为模型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当意识再从云端被下载下来,原来的那个人早已不复存在。
Q38.意识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记忆是意识的一部分。
通俗的话来说,记忆是录像机、录音机,是硬盘优盘(虽然原理完全不同)。
意识是包含以上一切已经发明及未来还将发明的电子产品的总和,乃至更多。
最新的记忆研究表明,我们每次回忆都是一次重新编织记忆的过程,记忆是极其碎片化、模糊化的,是打乱后沉入潜意识海底的意识碎片。
所谓记忆,并不是记住了就原封不动存放在某个位置的意识,相反,是意识帮助我们捡拾沉在海底的碎片并重新拼凑,从而让记忆呈现在脑海。
记忆只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Q39.动物有意识吗?
只要有神经元细胞参与生命体的代谢和循环,我们就能认为这个生命是有意识的。(不要这么看不起动物,好歹很多动物也是有一个和我们相似的大脑的,只不过没怎么开发而已)
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觉得动物是人类被设计出来之前投放在地球的实验品,用来测试地球到底是否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
Q40.如何证明现在的现实世界不是我们脑海中的幻觉?
提到幻觉不得不提到现代物理中的量子力学,提到量子力学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很多人对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一些发现感到恐惧,除了单个光子能够与“自己“发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外,当我们用光电探测器探测光子从哪个缝隙穿过,干涉条纹便消失,就好像当意识参与光子的运动,光子便”呈现“出意识”应该“看到的样子一样,这在量子力学里叫做观测可以粒子的量子态(包含多种可能)坍缩为一种可能,然而至今无人可以解释为什么意识的参与会导致量子态坍缩。
其实,光凭意识的参与会导致事物从量子态坍缩并“固定“为现实这一点,我就更倾向于认为这个现实世界是我们的幻觉。
人类的感官本身就是非常有局限的,很多动物的感官都比我们更发达,谁敢说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一定就是她本来的样子?
毕竟,一个万物皆为量子态、到处充斥薛定谔的猫的鬼魅般的混沌世界,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和驾驭。
唯有这个不断向前流淌的时空河流,才是人类的归宿。
至少目前暂时是这样。
实际上,如果把这个问题发掘到更深的层次——
决定我们所处现实世界是否是幻觉的并不取决于这个世界,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意识。
世界是无辜的,它的本质是量子态的、是不确定的,是意识欺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这个世界是确定的。
Q41.人类能否不需要自然分娩,全部进行体外培育?
从进化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正在从各方面摆脱自身的动物特性,从爱、性与繁衍三者的互相独立,从创造和使用工具到把工具变成自身的一部分,动物性正在逐渐退化,取而代之的是神性,神性代表的是对环境和自身更加强大的认知和掌控力。
因此当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使繁衍从一个高风险、多限制、难干预的生理行为变成低风险、低限制、可干预的物理行为,我们就几乎从本质上和动物区分了开来。
体外培育只是手段之一,当前有人预测体外培育技术将在20年后成熟并获得推广,而未来除了将包括受精在内的繁衍全流程通过体外培育来完成,还能通过为父母双方建立基因组数据库来赋予一定的后代选择权(性别等)。
毕竟,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
Q42.当性变得触手可及,未来人类还需要性和性生活吗?
当前社会,由于年轻人比过去更向往自由,因此爱、性和繁衍已经是相互独立的三者,然而,性是否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触手可及吗?其实未必,日本目前就是一个“低欲望”国家,小黄片产业如此发达,年轻人的性生活频率却不断下降,这与整个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现代人所追求的自由,导致在面对婚姻这种强行把爱、性和繁衍三者捆绑在一起的社会制度时,极其地不适应。
婚姻似乎成了悬在所有围城里的人们头上的一把巨大的道德枷锁,使得男性必须和自己的本能抗争来限制自己和其他人发生性关系的冲动,也使得女性在爱得不到满足时用家庭这座五指山把自己的欲望禁锢在下面。
性,本质上是一种自由,一种文化,但涉及到家庭、人口和社会问题,所以难免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从而使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工具和手段。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现代婚姻制度在未来是否改变,只要人类的性别还存在,性将一直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Q43.性别会消失吗?会出现各种各样超出二元论的性别吗?
首先,LGBT群体的不断壮大其实经常让社会学家、进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感到困扰,因为目前只是存在诸多猜测,且很多群体存在多种原因并行的情况,无法找出某个特定因素可以直接揭示LGBT群体长期村子的最主要原因。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LGBT人群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基因方面的原因,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第三性”,他们打破了性别的传统二元论,并且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也确实不符合对于两性的传统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对两性的传统定义过于狭隘,还是说原本就存在这种超出二元论的性别。
至于性别是否会消失,那要取决于人类日后的繁衍方式是否可以超脱于传统的两性繁殖之外,当前性别存在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了繁衍,同时还因为繁衍方式的问题导致女性经常处于一个较为弱势和不利的条件下。
如果不是为了繁衍,性别的存在本身并没有特别多的意义,反而会成为限制个人思维方式的枷锁,所以才会有了这样的一句话:
伟大的人物都是雌雄同体的。
Q44.真正的性别平等何时能实现?
很简单,当女性不再需要独立承担生育责任的时候,其中,生育责任包括生+育。
所以,当完全的体外培育技术实现的时候、当男性需要尽可能多的承担后代养育责任的时候。
前者依靠技术就行,而后者,需要依赖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短期内很难实现。
Q45.我们可以彻底消除歧视与偏见吗?
其实所有的歧视不外乎就是两种:
一种是基因层面的歧视,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最主要就是基因方面的歧视,认为人类基因存在优劣,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种族主义所理解的进化论),这些劣质基因种族终究会被优质基因种族淘汰掉。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劣质基因”被淘汰了吗?
没有,相反,“劣质基因”还具有“优质基因”所看不到的优势。具体就不展开了。
第二种便是环境层面的歧视,我含着金钥匙出生,就是看不起你们这些出身农村的穷屌丝,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活该被鄙视。我是清华毕业的,就是看不起你这种二本院校的,你一定是智商不行所以才考不上好大学。
所以很明显,所有的歧视都是来自偏见,而偏见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能站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去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因为对基因知识、地缘文化、历史发展等诸多方面知识的匮乏,所以才会有种族歧视;因为对他人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家庭故事的不了解,所以才会鄙视那些看上去没有自己“混得好”的人。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我们能够跨越语言和所处时空的限制直接与他人的思想、意识和记忆发生交互,人类或许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相理解。
有人说,技术会让一个天下“大同”的时代终将来临。
我却认为,所谓“大同”,不过是另一种自我欺骗的结果而已。
因为歧视和偏见是刻在每个人基因里的东西,很难从外部来消除。
Q46.男女是否真的存在大脑层面的性别差异?
差异是存在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除此之外,其实真的没什么显著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女性左右半球的连接更紧密,而男性前后脑区的连接更紧密。因此女性其实更擅长思维的发散,男性更擅长信息的深度迭代。
所以,男女性的行为差异更多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不是大脑结构。
Q47.未来我们还需要恋爱吗?
恋爱本身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为什么不需要呢。
技术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更自由、更浪漫,而不是让一切都变得机械和冰冷。
未来即使是那些不擅长和人交往的孤僻群体,也可以和机器人谈一场惊天动地海枯石烂的恋爱。
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看清自己,也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被用烂掉的词叫“投射”,我们唯有找到那面可以投射的“镜子”,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谁。
Q48.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在科学家看来,爱情的本质仅仅体现为体内的几种激素水平对脑区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种爱情的激素:荷尔蒙、多巴胺、内啡呔、苯基乙胺、去甲肾上腺素。
5钟激素成为爱情的力量源泉,让人宛如对毒品成瘾一样难以抗拒其诱惑,并赋予人们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去成就伟大的事情。
具体不在此展开。
说来也是讽刺,爱情的本质和钻石的本质一样,表面华丽,却实则虚无缥缈,用钻石的世界性庞氏骗局的本质来比喻爱情也确实是一件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由此不禁想到,人类文明的基石竟然大部分就建立在虚伪之上,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自己骗自己,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快乐地在世界上生存。
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
Q49.未来人类的家庭结构会发生变化吗?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首先,家庭是个体在自由和效率之间进行妥协后的产物。在社会物质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类为了促进和提高生育任务的协同效率而组成家庭单位,但同时每个人也都牺牲了一部分自由。
在中国这样提倡优生优育以便提高人口质量的国家,更是需要家庭将全部资源倾注于后代身上,因此家庭的稳定就比起个人的自由来得更为重要。
很多时候家庭结构的问题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比如政治、文化、经济等,因此很难在有限的篇幅里讲清楚。至少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人类的家庭结构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而将来家庭结构会怎么变,这种受更多人为因素(上层建筑的决定)影响的东西本身就很难预测。
个人感觉,什么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于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塑造更优质的人口和劳动力,那么这个国家的家庭结构就是什么样的。
Q50.人类之间更高效的合作方式会是什么?
当前阻挡在人类通往更高效合作之路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
1)沟通障碍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不是说翻译问题,而是语言的局限性,思想在编织和转化成语言时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或冗余,没有人能够肯定自己和其他人的信息沟通是“全透明”的。
2)空间障碍
即便交通系统已经比过去发达很多,空间和距离的隔阂依然是一个阻碍。
3)合规障碍
虽然我们为了确保各类合作的正常开展制定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合规条件,但没有任何一个是完全无缺的天衣无缝的。
4)管理障碍
合作进程中的管理问题又是老生常态的千古难题。
5)文化障碍
由空间隔阂所产生的文化隔阂也是开展合作的主要障碍。
以上只是列举的一部分合作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其它隐藏在冰山脚下的问题还有更多。
未来我们将依靠脑机接口解决障碍1)和2),依靠AI技术来解决障碍3)4)和5)。
更加通畅透明的信息交流是确保合作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脑机接口技术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同时可能还可以帮助解决文化隔阂产生的不信任和不理解的问题。
而基于AI技术构建一张以主要合作对象为信息节点的区块链智能网络,实现合作细节的全流程透明化和可视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仅是以AI作为“中间商”和合作平台来实现去中心化的管理,更是以AI的信息能力来把握合规及框架协议,当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被提前解决,那么我们就离真正的高效合作不远了。
不过,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合作是真正能够在全公开全透明的环境下顺利推进下去的呢?如果不是因为大家都各怀鬼胎,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合作”了。
为了控制篇幅,剩下50个问题将作为下一期的内容推送。
欢迎各位在以上内容中挑选感兴趣的问题在留言区进行探讨,如有任何其它需求,也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