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六朝时期,青瓷造型中,圆器和动物造型器都
TUhjnbcbe - 2024/6/9 18:37:00

六朝时期,圆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器物种类。圆器多使用轮制拉坯成型,因而造型规整。主要品种有碗、钵、盘、碟等多种。

碗是日常使用的盛器之一。陶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对“造型”一词尚无概念,仅仿造石坑的形状,制作可以盛放水或食物的半圆形碗。而圆弧状的底部无法放于地面,为求平稳,人们用小石子支撑底部,后来碗的底足造型便是由此演化发展而来。

商代晚期,原始青瓷碗问世,由于原料的珍贵和技术的限制,原始青瓷碗的数量级少,但造型逐渐趋于规整。至汉代,烧制青瓷技术日渐成熟,碗在质量,造型,种类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汉代流行的碗的形制有平底碗和圈足碗两种,由于统治者的管理,使得碗的形制更加程式化、规矩化。六朝时期,伴随制瓷技术的突飞猛进,青瓷碗的制作达到巅峰,形态种类更加丰富,有敞口、敛口、侈口、直口等等,款式多样,做工精细,功能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钵是食器中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作为洗涤器或用以存放食物。“钵”字本是梵语音译而来,为佛教僧人乞食所用的食器。钵的材质众多,如木钵、石钵、土钵、瓷钵等都十分常见。而青瓷钵的典型样式似盆,敛口,鼓腹,平底。通常体型不大,便于手托。

盘是日常使用的盛器中,产量较大的品种之一。器形多呈圆形敞口,浅腹平底。相较于造型相似的碟,盘通常较大且腹部更深。常见的盘形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撇口璧形底盘、直口孤腹圈足盘、方形委角盘、折沿六角盘及花形攒盘等。西周时期原始的青瓷盘大多敞口、潜腹、有直圈足。到春秋时期,青瓷盘的造型开始增多,东汉后,青瓷盘的直径开始变得较大,并用作耳杯的托盘。六朝时期,瓷盘已经成为食具中的主要品种,形制更加丰富,依据其所需用途,还出现了高足盘等造型。

碟,可做食器的实用器,敞口,腹部微孤较扁,平底。碟与盘造型相似,因此也有“小盘”之称,但两者尺寸不同,碟通常较小且腹部浅,胎体也更薄。如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西晋越窑青瓷碟,敞口,口部直径12厘米,平底,底部直径7厘米,碟腹微孤,碟高仅2.5厘米。底部装饰有两道弦纹,通体施青釉,底部未着釉,露朱红胎色,简洁质朴。

动物造型器

自新石器时期伊始,“仿生”对陶瓷造型设计就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研究中国历代陶瓷的仿生造型可发现,各个时期的“仿生”对象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及变化脉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多为模拟各种生物形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陶器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则以模拟动物形态为主,至唐宋时期,陶瓷的仿生基本以借用植物形态为主,到元明清时期,陶瓷仿生则多为模拟植物和人为事物形态。可见,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器皿的造型设计必然离不开对“仿生”的探索。

六朝时期的陶瓷仿生造型基本以模仿动物形态为主,所仿对象则多为有美好寓意或神圣象征的动物,如象征权力的狮子,寓意吉祥的羊等。动物形象或动或静,姿态各异,依据器皿造型及功能,调整动物体态,满足器物实用性的同时保持动物的生动传神,更体现出制瓷工匠的设计巧思及高超的制作技法。

虎,中国古代的万兽之王,自古便是威严及权力的象征,因其头部天生自带“王”字,故常用作统治者之称。虎生性骁勇善战,因此也常以“虎狼之师”来形容强大的军队,调兵遣将所用之兵符也以虎的造型制作,并誉为“虎符”。民间更是以虎驱邪,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的习俗沿用至今,可见虎在我国古代享有无可比拟的地位,而在陶瓷器物中虎的形象也是十分常见的。

虎子因造型似虎伏卧而得名,早在战国、汉代时期即已有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虎子造型器,其“造型比较简单,横卧的一个圆筒体,前面有一个向前突出的微向上翘的圆形口,背上装提梁,没有虎形装饰。”“关于虎子的功能,多数人认为是溺器,即俗谓之便壶。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既有虎子置于厕所外水缸侧旁的图像,因此认其为溺器之用的观点最为普遍。因此,六朝时期的虎子并非仅作溺器,不同的形制和摆放位置也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功能。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漆器虎子及青铜虎子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瓷质虎子的产生则应使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早期虎子造型多呈卧虎状,头部塑成虎形,有上翘口,腹侧塑造双翼,背部安有条形提梁或绳索式提梁,也有将提梁塑成奔跑的小型虎状。

如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的三国吴青釉虎子,器身呈茧形,头部堆塑为虎首,鼻孔上仰,圆口,方唇,双目圆鼓,两耳直立。背部安有圆条形提梁,后部贴纤细的尾,两腹刻划出羽翼,五趾虎足蹲伏与身下。器身通体施青釉,造型别致,线条优美,是三国时期青釉虎子中的精品;

中后期,造型逐渐简单,器身似罐,肩部有直筒口,向上倾斜,周身极少装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虎子,器形似伏虎作咆哮状,仰首,怒目圆瞪,嘴部张开成圆形作器口,背部有半圆形提梁,结束部分贴有小巧虎尾,虎的形象生动逼真,把“虎子”诠释得淋璃尽致;至晚期虎子的壶首和四足也逐渐消失,虎子的造型更注重服务于功能,虎形的虎子变得少见,开始盛行圆形虎子,这也充分体现了六朝时期虎子由繁至简的形制变化规律。

羊,在古时与“祥”相通,自古便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在我国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动物。可以看出羊在当时是吉祥物一般的存在。被赋予了善良,纯洁和吉祥寓意的羊也成为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物中常见的动物形象。

西晋越窑青瓷羊形水注,现藏于余姚博物馆,造型为山羊,水注高14.8厘米,长16.5厘米,宽8.7厘米。羊作蹲姿,四肢跪伏,身躯丰满健壮,头部小,臀部较肥硕,两肋划有羽翼形纹样,整体形态饱满生动。羊竖耳,长角卷于耳后,上刻纹路,双眼呈圆形,目光温和自若,尽显其安顺柔美的性情。羊的头顶部开有一口,体内中空,直通腹部,以作储水功能之用,通体施青黄釉,匀净透亮,别致典雅。

东晋青釉褐彩羊形烛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这件出土于谏壁砖瓦厂东晋墓的羊形烛台高14.7厘米,长17厘米。羊作伏跪状,四肢弯曲于身下,仰首,口部微张,下颗塑有胡须,两耳立于两侧,双角弯与后,神色温顺。身形流畅,胸口及臀部上翘,尾部塑有一小尾贴于臀部,造型简练传神十分可爱。羊的额头部有一镂空的孔,用来插放蜡烛,设计巧妙,精致非凡。羊通体施青釉,与灰白的胎色相配,温润晶莹,同羊的毛色十分贴近。在羊的眼睛、耳朵、肌肉凸起部分还画有一点褐色釉料,别具匠心。堪称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东晋越窑青瓷褐彩羊首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馆。东晋时期,青瓷执壶多以鸡首为主,羊首则较为少见,因此甚是珍贵。这件青瓷羊首壶壶口为盘口,颈部较细,弧状溜肩,腹部圆鼓,平底内收,整体造型端正规整。壶肩部一侧塑有一羊首,羊神色自若,口部微张形成自然的流,巧夺天工。

与羊首相对的一侧安有一手柄,弯曲成弧形,首尾分别接与盘口部及肩部。肩部的另外两侧则置有一对半环形横系,伴随刻划的两道弦纹,秀丽精致。壶通体施青釉,仅在壶口、羊头及双系部点涂褐色釉,更显别致。在青瓷上点涂褐色釉的装饰方法始于西晋晚期,东晋时期最为流行。这种特别的装饰形式打破了原始青瓷只着单色釉的局限,为原本单一的颜色增加亮点,更是成为了东晋时期青瓷器物的一大特色。

“熊”与“能”字相近,“能”字在金文中的写法就是一只熊的形状。熊有着绝对强大的力量,和森林主人的气势,因此在古时,熊是力量和能力的象征。熊有着春出冬眠的习性,随季节变化而动,这在古人眼中成为一种特有的复生能力,更为熊的存在增添神秘色彩。同时,体型肥硕的熊有时也被当作憨厚可掬的形象代表。

三国时期越窑青瓷熊形灯,与年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吴墓出土,灯高11.5厘米,灯盘直径为9.7厘米。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的灯盏呈钵型,敛口,鼓腹,腹部刻有两条弦纹。中部的灯柱塑成一只稚熊,熊神色平和,腹部鼓,呈蹲坐状,身上以细密的线纹刻划出鬃毛,形态逼真,稚熊头顶灯盏,坐于灯盘,一对前肢举起作捂耳状,憨态尽显,十分可爱。下部的灯盘为直口平唇,底部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铭文,非常珍贵。通体施青黄色釉,与灰白胎体相映呈现土黄色。我国以烛照明历史悠久,这件青瓷熊形灯设计巧妙,造型趣味十足且工艺精湛,称得上是青瓷灯具中的佳作。

狮子,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与辟邪、麒麟等瑞兽同被视为神兽,有驱邪避凶之能,因此在各类工艺品中常常有他们的身影。狮子为哺乳动物,形象威猛英勇,在百兽中身份高贵,因而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同时,在佛教文化中,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以狮子为坐骑,这也让狮子拥有了智慧和吉祥的寓意。狮子通过丝绸之路自西方而来,不仅带来祥瑞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中国人对狮子的情感是十分独特的,民间的舞狮习俗,刺绣纹样中的双狮戏球都是对狮子吉祥、尊贵的向往。然而,因为狮子的稀有,古人鲜有见其真身的,这也导致狮子无准确的形象,多凭借传闻进行刻画,更有像狮子狗一般可爱的形象出现。

西晋青釉狮形烛台,年10月于马鞍山市霍里镇西晋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博物馆。我国使用烛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楚辞》中言:“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烛台盛行,造型多样,精致美观。至三国,西晋时期,青瓷逐渐取代价格高昂,炼制复杂的青铜成为制作各物品、器皿的“主力军”,青瓷烛台也随之而来。

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青瓷烛台可以呈现出更多复杂的造型,精巧独特的青瓷烛台深受贵族的喜爱,尤其是以狮子形象制作的仿生烛台,在西晋时期极为盛行。这件狮形烛台长16厘米,宽8.1厘米,高11.5厘米。整体造型呈卧狮状,狮子四肢前蹲,似有动态,狮头部精细刻画出五官,双目圆鼓,鼻头上翘,眉毛,胡须刻画出毛流感,嘴部微张剛牙,漏出整齐的牙齿,凶猛中透出可爱味道,生动传神。

背部披有鬃毛,腰部中收,两肋刻划出双翼,尾巴呈蕉叶状划有纹路,贴于圆润的臀部,别致精巧。背部开有一口,竖立一短颈与狮子腹内相通,作插放蜡烛之用。烛台器体较厚,通体施青釉略漏灰白胎色,釉面质感厚润均匀。西晋的狮形烛台造型活泼有趣,独具特色,兼具实用功能的同又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丝生趣,真正做到将艺术融入生活。

猴,音同“侯”,诗经中曾云:“海直且侯”被解释为“侯,美也”。在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中侯位居第二,因此作为中国古代的尊贵爵位的侯爵,更成为地位与富贵的代表。人们在向往加官封侯、封侯拜将的同时也将猴子视为升迁的象征。拥有吉祥寓意的猴也成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如我国传统的吉祥文案中出现的“马上封侯”,即为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其谐音,寓意吉祥。再如大猴背小猴的图案,则是象征世代封侯、祖辈高官。

三国吴越窑青瓷灵猴捧桃莲座熏炉,这件熏炉呈上下结构,下部的托盘承托着上面的熏炉。熏炉与托盘皆为三足,上小下大,形态稳定。熏炉的造型是饱满的球体,刻有双层三角状的镂孔,十二个镂孔均匀分布,以便点火焚香时烟雾可从孔中钻出。

香炉顶部的出烟口为管状,上塑一只灵猴,灵侯做弓背屈腿状,手捧仙桃,似在嗅闻桃香,双目迥然,配合顽皮有趣的体态,显得十分传神。灵侯的身上刻有猴毛状的细短线条并伴有花状的装饰,同香炉上的装饰一般,精巧异常。香炉整体施灰青色釉,釉色晶莹剔透,似乎可以想象当年使用这顶熏炉时云雾缭绕的情景。

越窑青瓷所囊括的动物形态丰富多样,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动物形象外,还有鸳鸯、鸟、龙等。还有许多造型各异的动物形象也都活灵活现,充分体现着六朝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术。同时,动物形象的加入为青瓷器物造型设计带来了新的审美视角,兼顾动物形态和器物功能的动物造型器为越窑青瓷增添生趣,更对陶瓷造型设计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朝时期,青瓷造型中,圆器和动物造型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