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论坛

首页 » 常识 » 生活环境 »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课件
TUhjnbcbe - 2024/7/4 5:51:00

课件展示,点击观看

02:4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又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等词,并能练习说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孙悟空的视频,出示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共同交流关于这一动物的特点。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猴子下山),学生齐读课题。

3.随题识字。

学习生字“猴”:“猴”读“hóu”;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右边是“侯”,比“候”少了一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再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教师随机正音。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正音:“扛、扔、捧、蹦”是后鼻音,“摘、追”是翘舌音,“掰、摘”的韵母是“ɑi”;“结”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表示植物长果实,读“jiē”。

3.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和同桌相互交流。

4.(课件出示生字: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导识记。

分类识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手部动作,“追”是脚部动作。

(1)“掰”:两手一分就是“掰”(动作演示)。“掰”是会意字,字从双手,从分。“分”义为“一分为二”。“双手”与“分”联合起来表示用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

(2)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动作图片并和生字一一对应。(课后第3题)

◇看图读生字,边读边做动作。(“扔、捧”的韵母都是“enɡ”)

◇同桌合作读:一个读生字,一个做动作。

(3)师生一起说词语,做动作。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

(4)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做得快。

(5)说话练习:你能任选几个你喜欢的动作各说一句话吗?

5.(出示生字:结、满、瓜、蹦)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2)识记字形。

①“结、满、蹦”是左右结构的字,“瓜”是独体字。

②“蹦”可以编儿歌识记:“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

③组词识记。

6.出示识字卡,一人上台任意抽取一张字卡,其余学生抢读并用该字组词。

7.学生自主读课文,再同桌互读、分小组对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观察,读一读,口头组词;和同桌交流写每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并解析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块右部的横折往左收,撇先直再弯,穿插到左边提的下方,捺较舒展,收笔与撇齐平。

非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

常“”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巾”字略宽于“口”。

往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

瓜平撇、长撇方向不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捺在竖提稍下处起笔,不与平撇相连。

进“井”字位置稍靠右,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平捺要舒展。

空首点与第七笔竖位于竖中线,整个字中心对正。

3.学生描红、临摹,把自己的作品和田字格里的会写字相对照,比一比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4.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四、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小猴子下山后都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先()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玉米去(),看见西瓜就()去(),看见兔子就()去(),最后()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可以是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读课文后的感想,或者是上课的感受等)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3.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同桌用会写字组词并听写,互评互纠。

2.(教师出示词卡)指名按顺序贴在黑板上。(下山→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空手回家)

3.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第二句话写小猴子看见玉米,掰了一个后扛着往前走。

(3)教师根据反馈出示: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①引导学生口头填空。

②理解“掰、扛”两个动作。

A.学生做“掰”玉米、“扛”玉米的动作。

B.思考:小猴子为什么要用“掰、扛”这样的动作呢?(玉米又大又多。)

③理解并积累词语:“又大又多”写出了玉米大而多的特点。(课件出示插图一)看图,你会说“又……又……”形式的词语吗?

(4)指导朗读。

①教师引说:小猴子下山来,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可高兴啦!它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就往前走。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指导:第一句用叙述的语气读,做到平实自然;第二句,借助“又大又多”这一词语,读出小猴子对所见事物的欣喜之情。学生要进入故事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体会角色的心情,再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②指名上台表演读。

2.迁移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富有感情。

②想一想: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又是怎么做的?

③做一做: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并做一做这些动作。

④演一演:结合图文,还可以发挥想象添加动作或表情,表演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

①交流汇报第2自然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感情)

B.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玉米,()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非常高兴,就()了玉米,去()桃子。

C.指导结合“满树”想象桃子之多,结合插图二理解“又大又红”,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

②交流汇报第3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几个桃子,()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非常高兴,就()了桃子,去()西瓜。

B.结合“满地”想象西瓜之多,结合插图三理解“又大又圆”,想想还有哪些东西是“又大又圆”的。(太阳、地球等。)再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捧”。

③交流汇报第4自然段。

A.学生完成填空:小猴子()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他看见一只小兔子()的,真可爱,就()了西瓜,去()小兔子。

B.结合插图四,想象小兔子“蹦蹦跳跳”的情景,体会小兔子的可爱,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抱、追”。

3.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齐读,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

①引导回顾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来,掰了(),扔了();摘了(),扔了();摘了(),扔了();去追(),()不见了,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②(课件出示插图五)想象一下,小猴子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最后一无所获。

生:我真不该丢了这个要那个,目标不明确,最后一无所获。

(2)指名读,抓住“只好”,读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时失落、后悔的心情。

(3)交流:你从小猴子身上学到了什么?(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4.多形式读课文,体味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图文结合,练讲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提取较为明显的信息,梳理故事情节。

2.乱序出示5幅插图,学生排序,再结合小猴子的动作,练讲故事,再配合动作表演。

提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句式来说。

四、课堂延伸,作业设计

1.续编故事。

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先同桌间说一说小猴子再次下山可能会做的事,然后在班上说一说、演一演。

2.将本文所讲的故事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重点表演小猴子的动作,请爸爸、妈妈点评。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文构段很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示范讲解第1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主支配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借助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小猴子的动作,再模仿小猴子的动作,通过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用词说话,将抽象的词意化作具体可感的动作与生活的场景,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动词的准确理解。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很有成就感。

如需配套课件教案电子版,请点赞留言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山课件